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截至3月14日,从事消费金融等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中,招联消费金融、陆金所控股、360数科这三家公布了2021年年度业绩,较上一年相比,均实现了营收和全年净利润的增加。
其中,陆金所控股和360数科的年报数据均显示,两家机构正从消费信贷领域逐步调整重心到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与此同时,不少助贷机构近期也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这种模式的广泛推广是否可行呢?
三家机构的“两位数增长”
招联消费金融连续两年净利润排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的第一,因此业界颇为关注。3月12日,股东中国联通公布了招联的2021年成绩单:全年实现净利润30.63亿元,较上年的16.68亿元增长80.6%;营收159.33亿元,较上年的128.16亿元增长24.3%。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报告期末,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1496.98亿元,较上年末的1083.11亿元增长38.2%。
相较往年,招联消费金融此次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8年至2020年3年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69.56亿元、107.4亿元和128.16亿元,其中,2019年、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4.4%和19.33%;净利润分别为12.53亿元、14.66亿元和16.68亿元,2019年、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7%和13.78%。
招联消费金融方面对记者表示,2021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恢复性增长,助推了消费金融行业回暖。截至2021年末,招联金融累计发展注册用户超过1.5亿人。
作为一家正谋求IPO的企业,招联近期也有大动作,2021年10月,在联通和招行两大母公司的支持下,招联金融注册资本从38.69亿元增至100亿元,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首家注册资金达到百亿的企业。
无独有偶,3月10日,在美股上市的陆金所控股(NYSE: LU)公布其2021年全年业绩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18.8%,达人民币618.35亿元,全年净利润达167.09亿元,同比增长36.1%,经调整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9.1%,超业绩指引与市场预期。并且,陆金所控股对2022年全年业绩给出指引,预计全年总收入将达680亿元-693亿元,全年净利润预计将增至186亿元-189亿元。
陆金所2021年的业绩表现也远超往年。比如,2020年全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为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净利润为122.7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两项增幅在疫情的影响下均呈个位数增长。即便是营收利润等基数较小的2019年,增长速度也远比不上2021年。
3月10日,360数科(QFIN.US)公布财报,公告显示公司2021财年年报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57.82亿人民币元,同比增长65.35%;营业收入为166.36亿人民币元,同比上涨22.65%。记者通过wind查询到,360数科对于2022年、2023年的全年营收预测值为189.45亿元、208.35亿元,净利润预测值为62.34亿元、70.03亿元,较为乐观。
华泰证券今年2月针对360数科的一份研报显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确定性正在降低。目前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已基本纳入金融监管框架,行业整顿行至中途,研报认为不确定性正在下降。在零售信贷领域,监管重点包括资本和杠杆要求、合规持牌开展征信业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随着监管加强,行业壁垒有望提升。
360数科正进军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相比消费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市场规模更大,贷款期限更长,且符合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预计360数科在2022-2024年有望保持新增贷款增速约20%。
“转换战场”行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说,360数科等机构正陆续介入小微企业贷款市场。
根据财报,360数科2021年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额度302亿元,全部为信用贷款,其中首贷户占比七成。在其年报会议纪要中,360数科表示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贷款额为5万元,也有提供25万元以上的贷款给较大的客户。去年12月,烟草零售商授信额度占到了其中小企业贷款的20%以上,交易量环比上升106%。
陆金所控股也是一样。在上文所述陆金所控股2021年全年财报中也有这样的表述:零售信贷业务2021年四季度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4.3%,达1516亿元,其中八成流向小微企业主,借款综合费率持续下降。
记者对比后发现,这个比例2021年四季度是80%,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是74.4%和63.1%,呈逐年上升趋势。
除了360数科和陆金所控股之外,一些持有小贷牌照的助贷公司也将目光从消费贷转向小微贷。比如宜信商通贷推出新产品“税金贷”;度小满金融启动“小微加油站”,为小微企业主提供总额为20亿元低息信用贷款;字节跳动在拿下小贷牌照之后,也在去年年底推出了“放心借生意人专享”,最高额度30万,年利率在7.2%-18%之间;拍拍贷“转身”而来的信也科技2021年三季报也显示单季服务的小微企业数量为48.8万户,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20%,单季促成交易金额为79亿元,环比增长27%,占本季度促成交易总金额的21%。
相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限制、经营范围限制,利用小贷公司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展业似乎颇为顺当。而从当前的监管政策来说,从消费贷到小微企业贷款的重心腾挪,更符合监管风向。但监管对于诱导过度消费一直保有戒心。
3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了解消费信贷的有关政策和风险,防范过度信贷透支消费风险,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合法权益。《风险提示》特别提到,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一些机构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致使消费者出现过度信贷、负债超出个人负担能力等风险。消费者应该知道,使用消费信贷服务后,需要依照合同约定按期偿还本金和息费,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等息费未必优惠,折合年化费率计算后的综合贷款成本可能很高,过度信贷易造成过度负债。
“有时候对于微型经济体而言,消费信贷和经营性贷款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一位小额信贷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对记者坦言,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被占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包括零售批发和服装贸易等。有时候应收账款积压严重,再有中大额消费需求的时候向贷款机构借钱,表面上是为了消费,实际上还是为了确保经营。“只要不划红线,消费贷款机构也希望能向这个方向探索”。
那主业从消费金融转向小微企业经营贷的模式,是否可以广泛复制呢?
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了怀疑,他认为消费金融机构熟悉的风控手段与服务小微企业的风控手段完全不同,后者更需要对借款人的行业、产业、技术、产品、市场前景、投入产出水平、经营管理进行评估,从事消费金融的机构很难一下子转型成功。消费金融贷款额度一般是几千元至上万,而小微企业贷款动辄上10万、20万,消费金融机构也很难把握住贷款的“适当性”,极有可能发生把50万元借给只有能力借5000元的人这样的事情。此外,要做好中小企业贷款,需要广泛地铺人力物力,对于从事消费金融的机构而言,这种人员成本是不是会叠加到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还值得观察。
另一家助贷机构人士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很多是“线上基因比较强”,但“线下基因比较弱”,他们曾经也努力去推授信额度20万、30万的小微企业经营贷,但对于一家没有强有力的电商渠道支撑的助贷机构而言,风险高、成本也高。
“必须要有线下网点,必须把规模做大,必须做的时间足够长。先不说能不能把风险控制住,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成本对很多机构来说都是问题。”上述人士说,如果是背靠银行的机构可能流动性和资金成本不成问题,但对于互联网金融转型而来的小型贷款机构来说难度不小,而且一旦客户资质下沉,就容易酿成后续的流动性风险和催收难题,“消费金融毕竟船小好调头,一年12期为主,经济不好立马就‘收’,第二年就不给这个客户放款了。而小微企业贷款一放就是三年五年,今年经济还不错,明年经济情况不好还不上贷款怎么办?”
“另外,会不会管线下队伍也很重要,要接地气,也要有江湖气,这是核心竞争力。”上述人士称。
责任编辑:赵般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