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甲财经
今日,据自媒体“新流财经”报道,招联金融或于2022年冲刺上市,目前正在努力做大业务规模,为上市做准备中。报道称,招联金融已不满足于线上业务,最近两年逐步开始布局线下大额信贷业务,正在各地逐步组建线下业务团队。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金融由招商银行旗下永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出资设立,已于2015年3月3日获得原银监会批准开业。招联金融注册资本38.69亿元,由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双方各出资 50%,按持股比例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和亏损。
招商银行2020年半年度报告指出,截至报告期末,招联金融总资产920.76亿元,净资产99.38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5.78亿元。截至报告期末,招联金融贷款规模在持牌消费金融同业中排名第一,资产质量优于同业平均值。
招联金融官网披露,旗下共有两款产品,分别为好期贷和信用付。其中,好期贷为现金类产品,额度在500-20万元之间,日利率0.029%起, 支持分3-36期;信用付为消费类产品,额度在500-20万元之间,年化利率0%起,支持分1-60期。截至2019年6月末,好期贷和信用付产品借贷余额分别为574.54亿元、185.68亿元。
除此之外,招联金融在2016年初还上线了一款面向在校学生和上班族的消费信贷产品零零花,该产品曾与中国联通合作,提供分期购买联通合约机、现金借贷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招联金融官网未披露零零花(或已下架),但根据新流财经消息,截至2019年6月末,零零花产品贷款余额未5.70亿元。
招联金融合作伙伴包括招商银行、中国联通、光大银行、南航白条、美团、京东金融、魅族、OPPO、土巴兔、浦发银行等。
背靠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的招联金融一路高歌猛进,并于2019年底首次拿下持牌消金公司净利润榜首。然而,在激进的经营模式背后,招联金融已走上掠夺式的放贷之路。
2020年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通报》显示,招联金融存在四个方面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
一、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例如,招联金融在相关宣传页面未明确说明展示利率为日利率、月利率还是年利率,“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等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情况。
二、未向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而不当收取费用。招联及金融2018年以来与第三方开展联合贷款业务,向借款人收取贷款本金1.5%的平台服务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共收取相关费用7943.23万元。
三、对合作商管控不力。例如,2019年9月27日,该公司在每日预警报告中给合作公司设置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但第二日即将合作公司的分期业务合作规模限额从3000万元上调到7440万元。
四、催收管理不到位。例如,对已明确还款日期的逾期客户胡某,仍继续拨出催收电话,对客户造成骚扰;向客户刘某工作单位拨打电话,告知其同事关于刘某的逾期信息。
被银保监会通报批评四个月后,招联金融进行了整改,包括公布借款日利率、年利率,不再收取“平台服务费”。不过,好期贷提前还款仍收取1%违约金,有关“暴力催收”的投诉还在继续。
2021年2月23日,招联金融在官网发布《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服务内容及价目公告》公布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收费标准,其中贷款业务未明确息费定价(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客户,不同活动利息标准不同),但明确了提前还款和逾期还款的收费标准。
其中,提前还款分为按利息计算(提前还款本基金的0%-2%)、按分期手续费计算(加收一期分期手续费)。逾期还款分为按利率计息(日利率上浮50%)、按分期手续费计算(固定日罚息率0.075%)。
例如,小编在好期贷申请借款1万元,分12个月还款,每月偿还90.10元,年利率14.66%。提前还款收取1%违约金,如提前偿还1000元,违约金为10元,逾期在约定利率基础上加收50%,即逾期年利率为21.99%。
据媒体报道,中原消金和蚂蚁借呗先后推出“7天无理由退款”,而招联金融虽然嘴上提倡“理性借贷,健康生活”,但在实际却坚持赚1%的提前还款违约金。虽然吃相有点难看,但招联金融并不违规。
然而,中国联通联合招联金融诱导宽带客户贷款则涉嫌诱导贷款。
例如,2月21日,网友在黑猫投诉发帖反馈,其2020年4月在中国联通办理宽带业务,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工作人员办理了招联金融贷款业务(3天后收到招联金融短信才得知)。不仅如此,招联金融显示1200元的华为手机分期业务,但自己却不知情也未收到手机。
2021年2月,自己查询个人发现,该笔贷款已被上传征信记录,这将对后续办理房贷等产生不良影响。
1月7日,另一网友发帖反馈,中国电信以领取赠品的名义诱导办理招联金融贷款。去年其在家打扫卫生的时候,电信工作员上门推销,办理电信手机套餐,赠送600兆宽带和路由器、小度音箱。上个月被招联金融催还款,才发现被电信工作人员办理了贷款,在橙分期上贷了800元,现在每天都被招联金融催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戴菁菁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