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贷风控警钟:山西太原农民名下多了155万贷款利息已达77万

农信贷风控警钟:山西太原农民名下多了155万贷款利息已达77万
2021年01月04日 21:06 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我名下突然多了155万贷款,利息已累计77万?!”| 调查·观察

  记者:赵阳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下龙泉村农民李建东,计划在县城给儿子李成买一套楼房,自家经济能力不允许全款购房,考虑分期按揭。

  在办理房贷业务时,突然发现儿子李成已进入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征信有问题,查询发现儿子名下有155万元的贷款债务。

  更让李成郁闷的是,由于长期逾期,这笔自己从未见过的贷款,已经产生了77万元利息,而且还在累积。

  这笔蹊跷的贷款到底怎么来的?“百万负翁”李成该如何脱身?事件暴露出哪些监管漏洞?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农民变身“百万负翁”

  李成得知“被贷款”后一头雾水,顺着征信报告里的信息,急忙到县信用社查询。

  打印交易流水《客户明细账》发现,2012年9月28日李成名下突然多了两笔钱,分别是现金存入34.5万元、贷款开户发放78万元,同一天又分别以贷款柜台还款、借贷转账的交易方式被取走。账单显示,交易机构均为“娄烦马家庄信用社”,其中第一笔交易的操作员是“123580”,后三笔均是“123574”。

  “贷了一百多万元也不知让谁花了,债却悄悄地挂在我名下,一旦吃官司我就成‘老赖’了”。信用社工作人员告知李成,由于长期逾期,目前仅利息就已产生77万元,而且利息还在累积。

  破绽百出的信贷材料顺利过审

  李成查阅了自己的信贷档案,里面夹杂着很多虚假材料。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办了贷款手续,并顺利通过了审核,最终成功获取贷款。

  信贷档案中一些关键材料上的签字,并非李成本人亲笔手迹;像模像样地捏造了贷款用途,第一笔贷款用于购买跑运输的卡车,第二笔贷款用于承包20亩土地,计划培植树苗;共有5个人为自己担保贷款,其中2人仅知是谁但并无深交,另3人素昧平生,纯粹不认识;

  在一份《村民身份证明》材料中,李成本是静游镇下龙泉村人,却由娄烦镇娄家庄村村委会加盖公章并出具了证明材料。

  苦思冥想中,李成回忆起早些年通过另一位村民认识了一位信用社信贷员,这位信贷员曾向他借用身份证,说办个新卡方便走账。碍于情面,身份证被信贷员借用了一次。

  “就是用了一个你的名字,如果还贷款,卖房卖地也是我负责还。”在一段录音对话中,这位信贷员爽快地承认是自己冒名贷了款,并说类似情况前几年很普遍,随便找个农民的身份信息,内部人秘密操作一下,就能贷款。

  录音中,这名信贷员教给李成如何应对催款,“假如信用社催贷的人找你,你就反问他,这个钱是不是我贷的?上面有我的签字吗?有贷款场景的照相吗?要声明没有取过钱,也没去信用社办过手续。”这位信贷员企图用先声夺人的话术,让自己单位负责催贷还款的同事无法完成催收,妄想赖掉这笔贷款。

  李成当然不愿意这么干,“上了黑名单,买房、买农用三轮车都受到影响,压了这么多债,我要崩溃了!”李成多次前往信用社反映此事,但始终没有人管。名字能否从黑名单上销掉呢?这是“百万负翁”李成眼下迫切关心的事。

  敲响涉农信贷风控警钟

  事件曝光后,娄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贷款资料、信贷档案、资金走向、相关人员任职履职等情况展开调查,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县信用社自查,李成账户上第一笔34.5万元贷款已于2012年9月28日还清;当日,李成账户进入第二笔贷款78万元,同日78万元被全部转走,追踪交易记录发现,这笔钱在当天就被再次转账或提现,目前仅结余898.21元。

  此次事件涉及马家庄信用社5名工作人员,其中审批人原主任王旭生、调查岗原信贷员李燕军2人因其它违法犯罪行为已分别于2020年12月16日、2020年5月22日被单位开除,调查岗信贷员贺晋峰、审查岗柜员段金梅、审批委员信贷员高补怀3人是在岗员工,此3人已于2020年12月27日被停职。

  关于78万元贷款因还款逾期产生的77万元利息、征信黑名单上的名字能否销掉、类似情况还有多少、涉农信贷的风控漏洞将怎样堵住等相关情况,当地信用社没有回应。

  娄烦县静游镇人民政府对报道中相关农民“是不是脱贫户”的情况进行了核实,贷款人李成今年35周岁,是娄烦县静游镇下龙泉村村民,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父亲李建东58周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脱贫,父子二人在太原市小店区打工。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认为,农民“被贷款”现象的发生,暴露出信贷防控机制不够严密,有内控漏洞,不仅给农民带来很大麻烦,也给当地金融生态造成危害。对案件查处不能久拖不决,要及时消除当地农民群众心中的疑团,还当地农村信用社良好社会形象和声誉。

  娄烦县主要领导人表示,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如调查发现涉及违法、渎职问题,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后续情况,记者将继续在本报和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发布。 

  相关评论

  农民“被贷款”老问题为何久拖不决

  本报评论员张典标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山西娄烦县农民李建东发现其子从2012年开始“被贷款”155万元,成为“百万负翁”,目前仅利息就有77万元。经调查发现,这是信用社信贷员的“内部操作”。这一农民“被贷款”事件,再次敲响涉农信贷风控警钟。

  又见农民“被贷款”,又是“内鬼”操作。检索相关信息可知,农民“被贷款”其实是个老问题。近年来,山西大同、临汾、河北保定、江苏灌云、黑龙江巴彦、河南禹州等地屡屡曝出农民“被贷款”事件,少则涉及几人,多则波及数百人,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只是简单批判“内鬼”将“黑手”伸向弱势的农民,仅问责金融机构内部信贷员的违规操作,恐怕是一叶障目,遮掩了涉农信贷风控的问题。真正该追问的是,为什么十多年的老问题至今还在发生,还没能从制度上堵住漏洞?

  从执行到审核、从管控到监督,到底哪个环节还有漏洞?为什么“被贷款”事件,集中发生在农村?类似事件频发,涉农信贷问题流程上是否存在明显漏洞?近年来,该问的问题都问过了。难道是农民“被贷款”问题的作案手段升级了吗?防堵更难了吗?然而,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报道中,山西娄烦县农民被贷款事件中,当事人的信贷档案,里面夹杂着很多虚假材料,破绽百出的信贷材料竟然也能顺利过审。可见依然是信用社内部流程这个老问题。看来某些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并未把这十多年来屡屡发生的农民“被贷款”当回事,更没有从这十多年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

  此前,记者在贫困地区采访时发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农村,直接和广大农民打交道,不少农民对农村信用社和工作人员有天然的信任感。信任,部分原因是基于脱贫攻坚中出台的各类贴息的惠农助农贷款。这些惠农助农贷款,帮助解决了贫困户贷款抵押物少、贷款难的问题。

  然而,有个别农村信贷机构的“内鬼”正是利用了这种信任,加之农村信贷审核流程相对不严格,借此钻了制度漏洞,套用农民身份信息,行不法之事。不仅伤及农民切身利益,更损害部分涉农信贷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农村信用社等基层中小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人缘优势,更好地化解广大三农主体融资难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而不是让农民莫名成为“负翁”的帮凶。

  希望本报报道的这起农民被贷款问题只是个别事件,但对隐藏在背后十多年未解决的老问题,希望各级涉农村金融的机构瞪大眼睛,深入自查自纠,堵住制度漏洞,严格信贷审批流程,别再让农民“被贷款”反复上演。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戴菁菁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7 神通科技 605228 --
  • 01-07 合兴股份 605005 --
  • 01-06 之江生物 688317 43.22
  • 01-05 天能股份 688819 41.79
  • 01-04 浩欧博 688656 35.2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