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李建营:中小银行需尽早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地位(全文)

北京银行李建营:中小银行需尽早明确数字化转型战略地位(全文)
2020年12月11日 14:19 新浪财经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智慧金融峰会于今日在北京举行,北京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李建营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李建营表示,相较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数字化起步较晚、根基较弱,需尽早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地位和目标,合理选择“技术+金融”的路径;在战略的执行层面,要明确以体验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发展框架,在整合客户、产品、场景、服务等关键要素的同时,全力将其转化为数字形态,打造更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由新浪网主办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智慧金融峰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的全新历史机遇。

  下面,我结合零售业务的发展实践,就中小银行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打造智慧金融发展新格局,谈一谈思考与认识。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自上而下推进的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从互联网金融业务、电子渠道等早期的焦点逐步拓展到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渠道、营销、风险以及IT建设等全领域。相较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数字化起步较晚、根基较弱,需尽早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地位和目标,合理选择“技术+金融”的路径;在战略的执行层面,要明确以体验为核心、以数据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发展框架,在整合客户、产品、场景、服务等关键要素的同时,全力将其转化为数字形态,打造更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北京银行已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制定实施了“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规划”和“京匠工程”数字化转型项目群,从战略和战术层面明确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并持续加大投入;在零售业务领域,北京银行坚持打造以“智慧金融”领衔的“三大金融”业务引擎,零售条线与信息技术条线、数字金融部、数据管理部、金融科技公司等组成高效协同的数字化发展矩阵,构建起无边界、跨条线、敏捷化的数字化转型机制。

  二、强化体验引领,聚焦移动端重塑数字化用户感受

  数字化时代的银行,不再是一个物理场所、而是无处不在的服务。伴随着移动技术、移动生态的日趋成熟,银行纷纷提出要在手机上再建一家银行的目标,移动端已经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经营阵地。

  北京银行确定了“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制定发布了《移动银行业务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今年全新推出“京彩生活”APP5.0,对手机银行进行了革命性的重构,引入全新互联网架构的移动平台,新增金融与非金融功能60余项,重构用户旅程200余项,UI升级再造2000余项,实现用户体验与MAU的同步大幅提升,被客户誉为“有生命力的手机银行” ,实现了“量”变向“质”变的跨越。截至目前,北京银行的移动银行用户已经超过1100万。同时,为了更加突出客户体验的引领作用,我们从组织架构上专门成立了手机银行体验中心,并灵活引入专业人才,构建起了“客户+客户经理”、“专员+专家”的多层次体验师队伍,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全渠道、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极致体验。

  三、强化流程再造,提升信贷业务数字化运营水平

  北京银行个贷规模已经超过4800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在600亿元以上,盈利贡献稳步提升,资产质量也保持较优水平。快速稳健的发展得益于通过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在集约化运营、标准化操作、线上化发展方面采取的一些渐进式改革措施。

  一是健全运营审批模式,录入、扫描、抵押、审批、放款、贷后等统一由运营中心集中操作,个贷经理专注营销,释放生产效能;二是建设个贷风险策略中心,集中力量开展风险政策研究、产品风险规则制定、模型标准优化,通过专业化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三是以“银税贷”为基础打造小微贷款拳头产品,依托大数据技术,贯彻小额、信用、纯线上、APP触达客户、标准化操作等原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推动“京e贷”自营线上消费贷增长,通过深入场景、外部引流等方式,大幅提升“京e贷”规模,今年以来日均审批客户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五是房贷业务通过数字化手段精简流程、集中运作、降低成本,与第三方合作推出“线上核签”流程,“无接触”完成资料预审和视频面签,提升客户体验。

  四、强化科技赋能,增强客户经理数字化营销效能

  分析优秀同业的经验我们发现,零售AUM的快速增长,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投资产品和便捷的线上渠道,还需要在完善的营销管理系统支撑下,打造一支多层次、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队伍,。

  北京银行理财经理队伍已经发展到2000余人,在扩大队伍规模的同时,也在加快推进五大系统建设。一是建设移动端营销支持体系,将客户经理端APP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的营销管理工作台,大幅提升营销管理半径,为客户经理营销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二是加强多维度系统支撑,建设功能强大的财富营销系统、基金系统、理财系统,嵌入智能投顾、财富体检、智能资产配置等子功能系统,满足总分支各级的管理和营销需求。三是发挥数字化营销手段作用,借助“直播”、短视频、新媒体等形式,实现了单场直播活动观看数据累计达上千万人次。四是专业化培训认证体系。通过“考”“培”“练”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应用远程技术手段加强培训和过程管理,持续提升客户经理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五是建设“远程银行”系统,将客服代表转化为远程客户经理,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在服务网点无法覆盖的用户群体的同时洞察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五、强化数据驱动,打造数字化客户经营管理模式

  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这是伴随经济形态数字化而发生的最具时代特征的变化。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的特殊价值日益显现,特别是对金融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同时还连接众多外部公共数据资源,具有天然的数据优势。但要在数据驱动方面向互联网企业看齐,必须做好从“拥有数据”到“经营数据”的转变,不仅学会“看”数据和“用”数据,更要会“养”数据,对外加快引入优质平台数据,对内有序整合挖掘客户的金融、非金融数据,建立健全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对数据持续整合和优化,最终达到让数据“活”起来的目的,真正实现数字化的客户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北京银行零售客户已突破2300万,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为了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我们推出了零售数据“仪表盘”的管理提升项目,作为全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组建专门的客户分析师团队与外资股东ING方面的专家进行对接,深入借鉴其在金融科技应用、客户精准画像和渠道体验优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旨在进一步挖掘海量的数据资产,为客户流量的经营提供动态化的监测与前瞻性的指导。同时,我们重点推动个人客户信息治理和数据治理工作,突出应用导向,从源头治理数据,围绕收集、分类、清洗、分析、应用、优化等环节,提升数据要素的应用价值,更好地实现“精准获客”、“精准营销”、“精准风控”等目标。 

  六、强化资源整合,构建“金融+场景”数字化生态圈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渗透,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入口”更多地散落在各个非金融场景中。在银行服务向场景端迁移的同时,大量非金融机构也在向金融领域渗透,银行要避免陷入被动局面,就要树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融入生态圈,善用外智,巧借外力,通过API、SDK等数字化手段嵌入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广泛的融入到第三方场景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银行还要挖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和业务特色,培养更敏锐的客户洞察力和更敏捷的创新能力,建立起具有特色化壁垒的场景生态圈,打造起更加专业的垂直领域优势。

  北京银行在多年来持续深耕民生领域,打造了两大特色金融+场景品牌。一是“智慧教育”品牌,依托APP端打造校园缴费场景的智能化服务平台,涵盖个人客户端、学校管理端、内部管理端,打造“无需开户、无需开卡、灵活清算、一键催缴”的最优客户体验,形成协同开放的智慧校园生态。二是“智慧医疗”品牌,依托“京医通”卡,将北京银行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医疗场景,覆盖北京27家三级以上医院,累计发卡 2451万张,市属门诊预约率近90%,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七、强化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渠道数字化升级再造

  新冠疫情催化了银行业数字转型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引流,或是自建生态场景,银行都应高度重视数字化渠道的拓展和线上流量的经营,通过“账户+场景+产品”实现客户规模的增长。

  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实体网点的退出消亡。线下渠道在复杂产品销售、价值客户维系以及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银行必须重新审视网点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从岗位职责、人员设置、服务功能等方面加速向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方向转型,与线上渠道互补互联、成为有效延伸。通过一系列智能设备与金融科技的应用,北京银行的线下网点已全面完成智能化改造,智能机具业务量同比增长3倍,智能渠道的基础业务替代率达到95%以上,有效服务客户“走进来”;同时,依托PAD银行等移动设备与系统的不断升级,更好支持客户经理营销“走出去”,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提高营销效能与服务半径。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小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实践中还需要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在深刻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化文化、人才、制度等方面建设,才能真正打造起“智慧金融”新格局、新引擎,开辟高质量的转型发展之路。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戴菁菁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0 雅艺科技 301113 31.18
  • 12-10 南网科技 688248 12.24
  • 12-10 亨迪药业 301211 25.8
  • 12-09 百诚医药 301096 79.6
  • 12-09 禾迈股份 688032 557.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