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缘何不平安?换帅四年后谢永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平安银行缘何不平安?换帅四年后谢永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2020年08月26日 19:12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平安银行缘何不平安?换帅四年后,谢永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大零售转型“虚多实少”, 内控体系存巨大漏洞……

  原创 龙敏 

  来源:行长要参 

 

  相比早期的迅速发展,平安银行明显后劲不足。如此成效,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快速并购扩张的后遗症?还是另有隐情呢?

  要参君

  近来,平安银行很不“平安”。

  内控层面,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个人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频频吃下多张罚单。

  业务层面,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引起投资者“炮轰”,不良率上升明显,零售转型之路挑战重重。

  管理层面,“民生系”高管纷纷出走,高层迎来大调整,然而“民生系文化”与“平安银行文化”不合的传闻却从未消散。

  平安银行是近年来银行业的一匹黑马,市场给予了平安银行很高的期望值,很多投资机构都将平安银行视为零售银行的后起之秀,甚至看好平安银行未来可以与中国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一决高下。

  只是从近两年的成色来看,平安银行距离众人的期待值还很遥远。相比早期的迅速发展,平安银行明显后劲不足。如此成效,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快速并购扩张的后遗症?还是另有隐情呢?

  频频遭罚,内控体系存巨大漏洞

  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吃下多张罚单。据统计,平安银行部分支行及个人因不同违法事由收到的行政罚单金额已超过1822万元。

  7月16日,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因采取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二手房按揭首付比例不符合规定等多项违法违规事由,被北京银保监局罚款777.22万元。

  在此次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的案由中,“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是近期银行业的热点话题,监管机构在多个场合对此问题进行了强调。

  事实上,因贷款资金违法违规使用,平安银行及其支行已多次被罚。

  7月15日,平安银行湖州分行因贷款用途不真实、员工违规保管经客户签章但关键条款空白的承诺书等重要资料、不配合监管检查等违法违规事实,被湖州银保监分局依法罚款90万元。

  而更早之前,在2月3日,平安银行因汽车贷款、个人贷款、信用卡等15项业务违法违规被深圳银保监局处以720万元罚款;同样的,在1月2日至22日之间,平安银行西安分行、杭州分行、无锡分行、福州古田支行分别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等违法违规问题,被银保监局处以罚款,累计罚款11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发现,2019年平安银行也累计收到各类监管罚单至少85张,合计罚款金额超过2700万元,剑指信贷资金违规等行为,而这些问题2020年仍在延续。

  连续两年吃下多张巨额罚单,且大都与信贷资金违规行为相关,显然,平安银行的内控体系存在巨大漏洞。

  这从平安银行近日遭遇的一起骗贷事件中也可看出。据裁判文书网的一则判决书显示,重庆市德旺煤炭有限公司实控人李某,通过伪造公章、材料的手段,以其名下公司的名义先后骗取平安银行重庆分行资金共计1.0035亿元。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被告人李某先后二十一次从平安银行重庆分行贷款共计10035万元(贷款4536万元、承兑汇票5499万元),其中2014年2月至6月的七笔贷款未按期归还。截至2015年5月14日,尚有2470.544537万元贷款未归还。

  伪造的公章、材料为何能够逃过银行的审查?李某为何能从平安银行骗贷21次之多?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系统持续爆发“骗贷”案件,有2个共同点:一是银行“内鬼”协助作案;二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出现纰漏。

  而在本案中,法院认为,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证明涉事人黎某与平安银行重庆分行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骗取贷款,以侵占重庆市德旺煤炭有限公司利益的事实。被告人李某辩称本案发生是黎某与银行工作人员勾结造成的,该事实既不符合人的日常行为逻辑,亦与客观事实不符。

  近段时间,因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关于银行遭遇骗贷的报道层出不穷。统计发现,仅今年1-6月份爆出的银行骗贷金额已超百亿元。

  去年7月,银保监会向各大银行、保险公司也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特别是加强真实性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

  看来,严防虚假交易、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平安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黑天鹅多发,大零售转型“虚多实少”

  平安银行前身为深圳发展银行,总部坐落于中国改革前沿阵地——深圳,在创新文化的引领下,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2016年,平安银行紧跟市场热点,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开启零售转型大幕。但从近两年的成效看,平安银行并未能够真正落实转型战略,短板日益凸显,“黑天鹅”事件频现,实际效果距离理想状态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财报,2019年,平安银行的营业收入1379.58亿元,同比增长18.2%,净利润281.95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799.73亿元,同比增长29.2%,占总营业收入比58%;净利润194.93亿元,同比增长13.8%,占总净利润比69.1%。

  可以看到,零售业务在平安银行的业绩贡献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经过3年多的发展,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零售版图已经初见端倪。

  然而靓丽数据的背后,却掩盖了平安银行的部分短板,并引起投资者的各种吐槽和投诉。

  近日,多位网友在黑猫投诉发帖称,平安银行“N天成长”系列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宣称中低风险的产品,但买入后大幅亏损,平安银行却标注年化收益率近5%。黑猫平台上一位投资者称,购买平安银行90天、180天、270天成长理财,合计约380万元,然而不到两月连本带利亏损3万元,有时甚至一天亏7000元。

  另一位网友也发帖反馈,3月底开始在平安银行理财经理的指导下,购买了号称适合自己稳健型投资者的中低风险的定期理财。其中包括“270天成长”产品30万,“98天成长1号”产品26万。但从4月下旬开始,每天都出现大幅亏损现象。该网友在其他地方购买的同类型产品都是正收益,唯独平安银行的理财出现大幅负收益,可银行经理仅以长期观察应付。

  此外,2020年一季度,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深受疫情影响,其中信用卡和个人消费类贷款“新一贷”受疫情冲击颇大。截至3月末,该行零售业务不良率上升明显,信用卡不良率上升0.66个百分点至2.32%;汽车金融贷款不良率上升0.33个百分点至1.07%;“新一贷”不良率上升0.29个百分点至1.63%。

  而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仅有短短3年多时间,即便有“后发优势”,但在体量基础上,还远远无法与招商银行相提并论,更谈不上挑战招商银行的霸主地位。

  平安银行的零售战略基础“看点”在于增速,但这个增速的主要“功劳”在2017年,而且当年是建立在降低高净值客户占比的背景下,换来零售客户人数暴增;但这是难以持续的,体现在2018年,零售客户人数增速相比招商银行便难以获得差异化优势。

  早在2016年,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就提出,要将平安银行打造成“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只是从近两年的零售转型成色来看,平安银行离这一核心战略目标的实现,还远不可及。

  派系林立,高层内斗导致人心涣散

  自2016年谢永林执掌平安银行后,开始零售战略大调整,加上大股东平安集团的倾囊相助,4年来,平安银行已成为银行业的一匹黑马。

  在业内看来,谢永林具有野心、魄力和实干能力,与平安的文化非常契合。而平安银行自转型以来的成绩也获得了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高度肯定。

  有如此优势加持,平安银行为何仍未显示出腾飞的迹象,反而被长期诟病。

  据平安银行一家二级分行信贷从业的员工反映,平安银行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高层派系斗争厉害。

  2016年1月6日,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孙先朗因个人原因辞去职务;10月20日,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和行长邵平双双离职;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平安证券董事长谢永林回归担任平安银行董事长,行长由原副行长胡跃飞升任。接着,多位老将从平安证券回归,杨志群、郭世邦、蔡新发分别出任行长助理。

  但邵平、孙先朗等人离开的背后,或许并非功成身退那么简单。平安银行的派系斗争,早已埋下伏笔。

  2016年8月3日,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北京分行行长刘树云被深圳公安机构带走。不久,市场便传出平安银行将遭遇高层剧烈变动,邵平等原民生系背景高管或将出走的消息。当然,平安银行曾对此辟谣。

  邵平本人也在当年8月12日的平安银行半年业绩发布会上用“谣言止于智者”对传闻做出了回应。然而,其离任的消息并未因各种辟谣而停息。

  两个月后的10月20日,平安银行董事会换届会议正式批准董事长孙建一和行长邵平的辞职申请。

  2017年1月13日,平安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赵继臣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应职务。赵继臣在平安银行主要分管风控,2016年10月起被调离岗位。此前涉案的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刘树云,系赵继臣推荐而来。

  这意味着,昔日来自民生银行的高管均离开了平安银行。

  早在2012年,民生银行原副行长邵平被挖至平安银行担任行长,此后,多名民生银行高管随其跳槽至平安银行,据称有50多人追随邵平从民生银行“组团”而来。

  2019年10月17日,平安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兼上海分行行长冷培栋又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原因可能涉及索贿而被外部举报。与冷培栋几乎同时被带走调查的,还有其前任——曾任总行行长助理兼上海分行行长的杨华。

  杨华此前曾在民生银行就职13年,也是继原平安银行原行长助理兼北京分行行长刘树云之后,又一位被查的“民生系”高管。

  但在2016年底,杨华已卸任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2017年3月27日被平安银行内部发文正式免除行助职务。当时,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证实,“杨华是因个人原因辞职。”

  几年来,平安银行高层剧烈变动,风波从未间断,但未等到换帅“余震”消失,平安银行便竭力向零售业务转型,如此大的执行力度,究竟是“民生系文化”与“平安银行文化”的不合,还是对银行自身发展的考量,仍有待观察。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紧抓创业板2.0大机会!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鑫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8 福昕软件 688095 --
  • 08-28 科威尔 688551 --
  • 08-27 众望布艺 605003 25.75
  • 08-26 海目星 688559 14.56
  • 08-26 华峰铝业 601702 3.6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