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刘金:金融归根到底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中行刘金:金融归根到底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2023年03月18日 15:24 金融一线

  3月18日消息,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于3月18日-19日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金发表主题演讲。

  刘金表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的设计。

  刘金认为,宏观调控政策有其调控空间和限制条件,强刺激和大水漫灌终将危及物价和金融稳定。疫情以来,主要经济体通过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为经济托底,虽然有关政策对于缓解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副作用同样也不容忽视。通胀攀升以及随后的紧缩政策,又为经济波动埋下了伏笔。

  刘金表示,对于部分大国来说,可以通过需求扩张和跨境资本流动将货币超发的副作用转嫁出去,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他国货币超发的冲击,导致本国输入性通胀问题日益严重。跨境资本大进大出,金融脆弱性显著上升,相关风险也会回溢到发达经济体。这充分表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操作是有副作用的,货币超发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以下为发言原文: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刚才随同楼部长进到这个会场之前,手机收到一个微信题目是“强烈信号!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大变化”,最近这样的短信很多,相信大家收到很多,不排除它有博眼球、争流量的可能性,但是确实这些微信题目也反映了全球正在面临的更加严峻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通胀的水平居高不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全球流动性也在收缩,金融机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不断承压,最近两年,一些“黑天鹅”事件接连发生,给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全球财富管理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对经济金融的关系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想有三组关系相互关联又矛盾对立,值得我们特别地关注:

  一是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去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对各国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和社会民生带来了较大影响。为遏制通胀,美联储、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已经分别累计加息450、375和300基点,政策利率水平达到2009年以来最高的水平。

  面对通胀高企,主要央行选择收紧货币政策是迫不得已的举措。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本国和国际市场造成了外溢的风险。在中国,我们通胀水平得到了有效的管控,我们都有很多同事、朋友、家人在美国、英国、欧洲各国,但是在微信上经常看到他们去超市的感受。我们也有在国内北京、上海大城市、中等城市对物价水平的切身感受,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本国金融市场而言,随着利率中枢快速地抬升,金融资产面临着重新定价的风险,过去在低利率环境下借短用长的资产负债策略面临着较大的冲击,利率快速上行导致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金融机构投资房地产低压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等金融产品将面临着较大的账面亏损。投资者处于流动性的需要,或者主动避险的需要,而集中抛售金融资产,可能引发赎回或者挤兑的风险。无论是英国央行金市场危机,还是黑石基金赎回的危机,以及近期硅谷银行倒闭的危机,都是这些风险的集中体现。理财市场作为财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份也遇到了一些紧急的情况,由于各家理财机构特别是监管机构迅速而有力的措施,使得这些风险没有最后酿成大的冲击。对于国际投资者和一些国家而言,随着外币融资成本提高和流动性收紧,债务偿还压力增大,可能引发债务违约的风险,去年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美联储加息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斯里兰卡发生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到最终也诱发了主权债务的违约。这些案例不断提醒着我们,虽然货币政策是调控通胀的重要手段,但是也逐渐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的变量。

  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需要加大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的设计。宏观调控政策有其调控空间和限制条件,强刺激和大水漫灌终将危及物价和金融稳定。疫情以来,主要经济体通过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为经济托底,虽然有关政策对于缓解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副作用同样也不容忽视。通胀攀升以及随后的紧缩政策,又为经济波动埋下了伏笔。对于部分大国来说,可以通过需求扩张和跨境资本流动将货币超发的副作用转嫁出去,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他国货币超发的冲击,导致本国输入性通胀问题日益严重。跨境资本大进大出,金融脆弱性显著上升,相关风险也会回溢到发达经济体。这充分表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操作是有副作用的,货币超发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

  三是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融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物质财富创造的基础。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金融归根到底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发展不足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无法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但如果发展过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则会出现经济虚拟化、泡沫化,大量流动性将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一旦泡沫破裂,可能还会诱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些逻辑关系在我们过去几年的经济运行中,以及很多国家的经济风险甚至危机中大家都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最近几年,全球一些国家陆续出现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通胀大幅攀升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后果。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脆弱,各类危机时有发生,作为我们金融从业者,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预期稳金融市场才能更加活跃,全球财富管理行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市场稳,金融机构才能有效地定价。只有经济稳,金融风险才能得到控制,金融投资才能获得稳定的回报。“两会”后全国全面提振市场信心,全面恢复经济的势头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预期和经济的逐渐稳定,我们财富管理市场也一定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处理上述关系的时候,中国政府始终强调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足,增速快,财政货币政策稳健,具有坚实稳定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沪深通、沪港通、中港基金互认、债券通、跨境理财通这些双向互联互通机制陆续开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资产、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日益深化,为全球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人民币资产愈发显示出投资价值,愈发体现出全球资产避风港的作用。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全球经济与金融业发展展望”,全球经济的形势就像刚才我说的微信的题目一样,错综复杂,跌宕起伏。一家小银行的倒闭或者一家大机构的一个小违约,都可以让我们的神经紧张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每一个国家其实都很难左右整个世界经济的状况,但是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方面,中国始终是坚定积极的一分子。

  在刚刚结束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这就是最强的中国声音。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境内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我真的不想做这样的广告,但是我们确实在全球有62个国家有营业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利润都超过我们集团的1/5,21%-23%,境外我们有2万多员工,境外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我们国内一家中等偏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规模。所以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中国银行有条件有基础,也更有意愿坚守我们融通世界,造福社会的使命,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和国际国内同业携手为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健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谢谢大家!

炒股开户享福利,送投顾服务60天体验权,一对一指导服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华海诚科 688535 --
  • 03-23 中科磁业 301141 --
  • 03-22 日联科技 688531 --
  • 03-21 花溪科技 872895 6.6
  • 03-20 一诺威 834261 10.8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