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消息,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15日-17日召开。本次论坛以“行稳致远,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中国与世界、市场与监管、学术与实践三大层面问题,共商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问题,为中国金融开放与全球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进行了发言。
邹骥表示,近期俄乌冲突,全球能源供应链价格、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大家对能源安全议题进一步的重视。但是,我们最终能源安全的路是要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走向可再生能源。
以下为讲话实录:
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我们常听人们说经济下行有几个因素。国际环境变了,有贸易摩擦、有疫情;还有一个因素,由于关注环保,猪肉价格上涨了,煤、油气价格也上涨了。第三个因素我觉得是一种误解,今天中国到了人均GDP 1.2万美元的时候,增长、环境保护、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这几个政策目标已经趋于一致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已经是支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近期俄乌冲突,全球能源供应链价格、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大家对能源安全议题进一步的重视。但是我要说,我们最终能源安全的路是要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走向可再生能源,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我是金融的门外汉,我是从事实体经济、特别是能源方向的。我想在这儿交流一下,怎么做碳中和,囊括国际、国内的六个途径:
1.可持续的能源消费管理。这里面主要是节能和提高能效。
2.电力部门的深度低碳化。主要是从化石能源走向非化石能源,到2060年发电来源,80%以上是由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的,今天大概70%是由煤炭发的。
3.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动车还有建筑的电气化、工业部门的电气化。
4.非电力的低碳燃料转换。比如生物质能、地热。
5.负排放。CCUS,碳捕捉、碳封存。
6.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制。
大概就要做这么几件事情就是碳中和了,对这些主要的技术我们也做了一个排列。纵坐标是边际减排成本,横坐标是减排潜力,能减多少吨。中国碳排放总量在100亿吨二氧化碳左右,主要是“右”,现在超过100亿吨了。这100亿吨要减排,减排不到20亿吨的时候是赚钱的,比如说节省燃料、提高能效,是负成本。大概再减排15亿吨左右,边际成本几乎是零。再减排10亿吨左右,成本很低。加起来大概有45亿吨,一小半的减排是可以赚钱或者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但要用40年时间把100亿吨降到零,真正要攻坚的是后面这些技术,虽然技术成本还在变,但是大概率他们的成本是比较高的。PPT里这个阶梯阴影的面积就是我们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钱的总量。
这样就带来了要钱的问题,按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环境问题,我们也分分类。刚才朱民老师讲到自然资产,把资产分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咱们今天讨论的是自然资本。自然资本包括环境质量,空气、水、土壤;以及更大一点儿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再有一个更大的,就是全球系统的变化,这里面还不仅是气候变化,还有其他的问题,气候变化是属于这里面的。
在这里面我们分门别类从能源、水、垃圾、通讯、基础设施、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运输业,建筑、社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专门产业,还有服务业,大概分一分各相关产业要干的事,就知道我们花这些钱要去干什么,做这些事就是碳中和。关于这张表,有几个重点我讲一下,加黄色的是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我们初步算了一下,需要45万亿左右,平均一年9万亿。去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是55万亿的全社会投资,也就是一年9万亿绿色投资,占到接近18%、20%的额度。投资体量在这儿,其实这是有不确定性的,但是这里面我划的重点就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绿色改造,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石化等等。第二大的是绿色低碳城镇化和现代城市,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建筑等等。第三大是重塑绿色消费,这里我不做讨论了。
看完这些我们就估计了未来几十年投资的总规模,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所有这些投资要有一个概念,就是管理的低碳转型的过渡过程。我没有时间展开讲了,但是朱民老师有讲到,一个是资产的管理,一个是风险的管理,都是过渡过程里非常重要的,还有先立后破等等。接下来就是要制定双碳投资政策,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绿色投资能够挣钱,这是最基本的目标。还要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碳定价的问题,我就先说到这儿。
责任编辑:赵般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