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今年9月,一场多部门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但记者发现,雷霆之势、高压严打下,依旧存在不少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以身试法弄虚作假。这些第三方机构为何在三令五申下顶风作案?它们的“底气”来自哪?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端倪。
利益驱使下“劣币驱逐良币”,“黑色产业链”日趋成熟
近日,甘肃省兰州华骏机动车检验机构因替车检验涉嫌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一案被生态环境部曝光,涉案车辆达到800余辆,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记者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案件背后有两名货车司机为获取非法利益,与检验机构法人和站长协商,通过悬挂虚假车牌、打印虚假车架号等方式,为外省重型车进行“替检”,同时机构部分业务则通过“黄牛”在网络平台发布广告招揽生意。
一个案件涉及检验机构、相关替车车主和违法中介组织,多方势力共同为问题车“保驾护航”,这种行为在全国并不罕见。分析其原因,专家表示,表面上,这些人的行为是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干着违法乱纪的事儿,实际上,他们的“底气”或许源自于“黑色产业链”的日趋成熟。
在对黑色产业链的调查中,记者逐渐找到了产业链形成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测算,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4%,机动车当中的重型货车占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约80%,在一些城市占比还要更高一些,机动车特别是重型货车尾气治理,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
有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对于机动车定期“体检”也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机动车检验领域改革不断推进,包括机动车检验机构和维修机构的第三方机构资质许可全面放开,相关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全国约有1.6万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同时,从目前情况来看,“机动车检验机构相比较汽车的其他领域,成本投入较少,成本回收期较短,盈利情况比较好。”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第三方机构为争夺检验资源,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记者在与地方执法人员交流中得知,目前,第三方机构造假手段主要通过使用作弊装置、替车替气检验、篡改计算机记录结果、故意遮挡检验视频或伪造视频等隐蔽化、多样化的手段使机动车“假达标”上路,同时,为逃避高强度的执法检查,第三方机构造假手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第三方机构大量的弄虚作假的需求增加,反过来催生了部分检验设备供应商提供设置后门的检验设备、作弊器厂家生产售卖作弊器、维修机构串通检验机构虚假维修通过检验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从检验设备商、软件供应商、作弊器生产厂商到机动车检验机构再到机动车的维修机构均已形成成熟的违法黑色产业链。
生态环境部也表示,近期组织开展的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以重型货车检验和维修为突破口,重点查处为超标重型货车出具虚假报告、进行虚假维修的机构;同时延伸上下游,追查作弊软硬件“产—销—用”非法黑色利益链,从而倒逼重型货车实现合规达标排放。
执法查处成本高,机构违法成本低
记者在与地方执法人员交谈过程中了解到,通过全面排查、专项整治,各地依法查处了一批重点案件,公开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
但执法人员坦言,一个案件背后往往存在线索多而碎、违法手段隐蔽等多种问题,办理起来需要长期的坚守和耐心,“遇到棘手问题需要联合公安力量,甚至成立专案组,几个月办理一个案件都是家常便饭。”
执法人员袒露的这个现状,违法机构负责人更是了然于心。在一批批重点案件和一批批典型案例公布后,为何造假泛滥依旧?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对于第三方机构造假查处的执法成本较高,但第三方机构违法成本却很低,导致出现管不住行业的现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的规定。
记者试着算了一笔数。
以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四川省德阳市恒达安通机动车检测站为例,据记者了解,这家检测站日均检测车辆在20辆—40辆之间,环检费用为每辆40元,日均收入在800元—1600左右。同时,检测站原法定代表人许某和总公司签订了《经营目标责任书》,许某要保障年利润30万元,当年利润大于30万元时,超额部分全部提成归乙方。
在此次执法行动中,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对四川省德阳市恒达安通机动车检测站罚款金额为30万元。试着将这笔金额平均到一年中的每天,大约为821元,基本为检测站日均收入。
显然,罚款只是惩罚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最直接的方式。为了更好地管住行业乱象,各地在罚款的基础上一直在对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作假探索实施新的处罚方式。
今年8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查实某机动车检验机构对113辆汽车排气检测中使用标识为“OBD II”的作弊设备,让OBD检查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检查,违法出具检验合格报告。11月13日,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处罚的基础上,依法断开这家机构网络连接,暂停其检验报告打印功能,成为江苏省自《江苏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后的首起“断网”处罚案件。
惩罚之上更要通过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11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涉刑典型问题,安徽省马鞍山市、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阳江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等地方部分违法情形恶劣、影响范围广、涉案金额大等涉嫌环境犯罪的第三方机构被通报,多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百日攻坚”,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机构,650家机构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
管住移动源污染,也要管在路上
严打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落脚点,在于切实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专家提醒,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机动车进行“体检”只是控制大气污染减排的一道关卡,管住机动车污染,路上管理也不能缺失。
为解决路上问题,专家建议,要以结果为导向去监管。专家进一步补充,基于目前遥感监控已经能够实现对于大部分轻型汽油车的精准监控,且我国已完全可以自主生产遥感监控设备,建议在多条道路上设置如同测速仪一样的遥感测试龙门架探头,对过往车辆进行逐一检测,多次存疑者可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针对柴油车的监管,据了解,我国从国六开始推行OBD Ⅲ,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实时在线监控,实时掌握车辆整体运行情况和排放状况,后台还能据此分析演化出车辆行驶地的路况和油品品质,帮助更加精准减排。但专家表示,国六后则需要进一步关注“OBD防篡改”、不喷尿素或者拆除污染处理设施上路等方面的问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