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农场技术员李小凤向游客们热情地推荐起各类草莓品种:“每颗草莓都得到个性化‘照顾’,才能个儿大又味儿甜。”
“高架种植草莓,对管理的精细度要求很高。”摘下一颗诱人的果实,李小凤继续介绍道,“用上了农业大数据,种植智慧又省心!”原来,该农场通过在大棚内安装各类传感器,精确分析实时数据并科学开展种植,实现草莓种植数据化、智能化,成为当地智慧农业的标杆。
近年来,贵阳贵安依托大数据发展优势,坚持数字经济工作思路,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把数字化建设运用到多种农业场景中,因地制宜探索生产智慧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的智慧农业发展新路径,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更多农民端牢了科技饭碗,为加快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注入更多智慧动能。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智慧耕作促丰产
腊月将近,来到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贵阳种子质量检测鉴定中心实验室内,身着白大褂的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种子发展服务站站长王德甫介绍起来:“我们都是种子健康的检测‘医生’!”
“怎样给种子做‘体检’?”记者好奇地问。
“每一粒种子的水分、净度、发芽率,都会影响田间的作物产量。”打开一扇发芽柜门,王德甫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盒刚发芽的水稻种子告诉记者,中心通过常态化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进行实验室和田间鉴定试验,为种业规范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每一袋检验合格的种子,都会获得一张‘身份证’。”拿起一袋种子,王德甫继续说道,“农户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查询到品种名称、产品性状、仓储物流等各类信息。”目前,贵阳贵安5家种业企业14640.8吨种子已实行二维码追溯管理,切实保障了农业用种安全。
秋收过后,微风拂过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的田野,看到片片舒展的嫩绿新苗,农机手曾提军露出了欣慰的神情:“只有赶在降温前,把这4000多亩油菜全都种下地,才能不误了农时。”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耕地零星分散,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挥。曾提军掰着手指细数起来:“种植油菜需要旋耕、开沟、播种等工序。如果光靠人工,几个月也不一定种得完。”
如何让种植跑出“加速度”?“现在,改良升级后的旋耕机、油菜直播一体机、无人机都能在田间‘大展身手’。”说话间,曾提军操作着一架满载药液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田间匀速飞行。“有了智慧农机,油菜播种十几天就完成了,施肥、除草、采收全程都可以机械化操作”。
如今,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正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悄然带来转变。近年来,贵阳市持续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与数字化、机械化有机融合,提升耕种管收精准作业水平,让每一粒种子、每一片土地都充满“智慧”的讯息。今年,全市在66台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试点安装北斗智能信息农机终端,并接入智能农机云平台进行综合调度和作业质量监测,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初步测算亩均实现节本增效510元。2025年将继续扩大农机终端安装范围,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生产水平。
出山销路宽 “互联网+”变丰产为丰收
“我们的果子虽然个头小、毛比较多,但吃起来那叫一个软糯香甜嘞!”踏进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上硐村的猕猴桃果园,一场热闹的电商直播带货正在进行。直播间歇,主播杨燕满脸骄傲地展示起直播的“战果”:“从早上9点开播,一直到下午6点,我们每天要接500单左右。”
与普通网络主播不同的是,“兼职”主播杨燕的另一个身份是上硐村村委会干部。“我们村是修文猕猴桃发源地,猕猴桃种植面积上万亩。”介绍起村里的支柱产业,她总有说不完的话,“可过去,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猕猴桃很难卖出好价钱,丰产却不见增收。”
“没想到,我们村的猕猴桃也能成‘网红’!”杨燕说,为解决猕猴桃销售难题,修文县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面向电商企业、种植户、家庭妇女等群体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并邀请专业主播开展直播带货和宣传。
“村里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县里的培训,不少村民都当上了主播。”杨燕算了一笔账,开通电商平台销售后,猕猴桃不仅供不应求,每斤售价还比往年提升了0.5元左右。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实施“数字活市”战略,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用电商、直播、新媒体平台推广销售农产品,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2021年以来,修文县累计开展电商培训1万余人次。2024年,修文猕猴桃网上销售额达3000万元。
从田间到线上,一次次直播让修文猕猴桃身价倍增;从果园到舌尖,一场数字转型正加快猕猴桃销售的“旅程”。
在修文县扎佐镇新庄村的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里,一颗颗娇嫩的猕猴桃在保护棉里有序“落座”,即将装箱发往省内外各大市场。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舟介绍:“作为目前贵州省交易品类最齐全的国有农批市场,园区占地近70万平方米,每天进出车辆有8000余辆,蔬菜和水果每天交易量在4000吨左右,每天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
如何高效处理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都在这块屏幕里!”郑舟说。来到“智慧农批云平台”大屏前,农产品价格动态、园内车辆进出数据、供应商进场笔数、供应商进场货物总净重等数据实时可见。
“数字化智慧化运营管理升级,让物流体系变得更‘聪明’。”郑舟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搭建起“智慧农批云平台”,每日监控超过1600种农产品的价格动态,并提供食品检测、冷链仓储等一站式服务,服务各类主体超过2万户。
科学管理添效能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据防灾
农闲时节,来到清镇市骆家桥蔬菜保供基地,早起的骆家桥村村民顾尚祝正扶着翻耕机忙活。她一边翻整、覆土,一边介绍大棚内的各项智能化设施:“滴灌、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种菜用上了高科技,一年四季都有好收成!”
歇下手中的活计,顾尚祝唠起了家常:“自从家门口建起蔬菜基地,除了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在园区上班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
“有了‘数据仓库’,不仅种菜更省心,管理和运营也实现了降本增效。”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数字乡村服务站站长左希在一旁插话道,“智慧农事”系统以蔬菜基地生产运营管理为核心、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搭建出蔬菜基地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可实现蔬菜种植从生产计划制定到采收、销售的信息化管理,并为蔬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决策。
左希介绍,自2024年1月“贵州省贵阳市菜篮子蔬菜保供基地智能化管控解决方案”实施以来,农事作业数量减少10%以上,耗用品成本减少10%以上,人工效率提升40%以上。该项目还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站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大坝上,高峰镇文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刘文何说起不久前的那场丰收,仍是激动不已:“今年,我们示范田的水稻最高亩产达909.25公斤,继去年之后再一次在贵阳高海拔地区突破900公斤!”
龙宝大坝灌溉条件好、地势平整,是贵安新区主要产粮区。2022年,贵阳贵安在这里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田建设。刘文何说:“想要提升粮食单产水平,不仅要掌握良种和良法,田间管护更得科学。”
“我们为了防治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每时每刻都在‘虫口夺粮’。”打开手机里的预警信息,刘文何心有余悸地说,“这样的病虫害,我们今年已经躲过了5次。”
如何精确“诊断”病虫害?“别看它体积‘小’,可能派上大用场!”指向田间矗立的一个白色箱型设备,刘文何介绍,这套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物联网采集系统集成了自动虫情测报灯、高清摄像头、小气候信息采集等功能,可实时监控病虫害发生状态,对水稻主要害虫进行AI智能识别,同时结合采集的气象因子,形成预测病虫发生趋势模型图。
“今年5月底,病虫害预警信息提示,说近期大坝上将发生白背飞虱危害。”刘文何回忆,收到信息后,他在田间果然发现了白背飞虱,立即通过植保无人机开展精准防治,及时避免了一场“灾情”。
如今,从“看天吃饭”到看数据下地,贵阳市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筑牢了粮食安全屏障。2021年至今,贵阳市共设病虫害监测点451个,系统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共发布病虫信息294期,实现了病虫危害损失率低于5%的目标。
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岳兵表示,贵阳贵安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工作安排,分阶段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一是制定一个顶层规划。把智慧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从战略、政策、实践三个层面系统谋划推进贵阳贵安数字农业发展。二是搭建一个核心平台。建设“数智治农”平台,完善涉农基础数据底座。三是实施一个重点工程。深入实施“数智黔乡”工程,落实“一网总览、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共享”。四是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农旅及其他服务业,深入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推动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五是发布一批成熟场景。聚焦“数字赋能政府、企业、基层、群众”要求,总结推广一批适应实际需求的应用场景。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0日 05版)
[ 责编:丁玉冰 ]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