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固疆 千秋万古

守土固疆 千秋万古
2024年12月30日 06:49 福建日报
日出云霄将军山。 戴园笙 摄日出云霄将军山。 戴园笙 摄
位于云霄将军山的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李金文 摄

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安阳山的大山奶奶庙,是为纪念陈元光祖母魏敬所建的。李 林 摄

两岸同胞共祭开漳圣王。吴建云 摄

位于河南省固始县的唐人寻根楼李 林 摄

固始根亲博物馆展示跟随陈政父子入闽87姓。赵文娟 摄固始根亲博物馆展示跟随陈政父子入闽87姓。赵文娟 摄

唐初,闽粤之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是刀耕火种的蛮荒之地。公元669年,蛮獠啸乱再起,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领营将123员、府兵3600人,远离故土,入闽平乱。时年13岁的陈元光,随父征战沙场。次年,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奉诏,又率58姓府兵5000多人南下增援,陈政之母、72岁高龄的魏敬夫人同行前往。先后共有87个姓氏,约9000人入闽。

历经近18年苦战,闽粤啸乱平息,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建置漳州,在闽粤大地开基立业、传播中原文化。陈元光的开漳功绩永载千秋,历代帝王对陈元光追封达22次。

不久前,漳州市开展“寻访陈元光入闽开漳文化足迹”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先后深入河南固始,福建莆田、龙岩,广东潮州、揭阳,漳州云霄、芗城、漳浦、诏安、龙文等地,探寻以陈政、陈元光为代表的入闽开漳先贤“戍闽粤、开漳州、固闽南”的足迹及其历史影响,开启一场访古探新的闽南文化溯源之旅。

戍闽粤

莽莽诸夏,瞻彼中原。位于江淮之间的固始,乃闽地众裔的迁徙之根。

据《漳州府志》记载,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福建通志》载,陈元光,字廷炬,固始人。父政,以从征功,拜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民不聊生。唐高宗以“佥乞镇帅有威望者以靖边方”。陈政临危受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123员战将、3600名府兵,由许天正、李伯瑶、马仁、沈世纪、张伯纪、欧哲、卢如金、张龙各领一营兵马,从河南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13岁的陈元光随父出征。

陈政大军经淮河流域,沿大运河,取道江浙,由浙江仙霞岭入闽。

唐军入闽后势如破竹,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顺着闽江,沿南平、福清,入驻仙游、安溪一带,继而抵达龙溪,与蛮獠势力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振旅龙江修战具,移文凤阙请增兵。”陈元光在《候夜行师七唱·其一》一诗中叙述平乱初期概况,唐军战至九龙江畔,许多来自中原的将士难忍“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染病不起。因兵力不足,唐军无奈退守九龙山,请求增兵。

平乱次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58姓府兵及军眷5000多人入闽增援。这一年,陈政72岁高龄的母亲魏敬也加入南下的唐军。

魏敬,字玉珏,号云霄。“魏敬夫人曾追随丈夫陈克耕匡扶李渊,为废隋兴唐立下功勋,受封为‘唐开国元勋夫人’,是宰相魏征的堂妹。”据固始县大山奶奶庙志愿讲解员介绍,魏敬文韬武略、有勇有谋,陈元光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智慧,都离不开祖母魏敬的影响。

南援路途多艰,魏敬屡遭亲属病殂之痛,葬子葬孙后毅然亲自挂帅,重整旗鼓,带领援兵到今华安县的九龙山地界,与陈政会师。两支唐军军威大振,奋勇冲击,直捣蛮营。

九龙山大捷后,唐军一路征战,连克36个蛮獠山寨。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军越过蒲葵关,安置投降流寇,在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安营扎寨,取得平乱的决定性胜利。

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卒于云霄火田,享年62岁。陈政陵园今位于云霄县将军山。

陈政病逝后,蛮獠首领得知消息,趁机从潮州起兵。21岁的陈元光奉诏命袭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留下祖母和少数兵马驻守火田大本营,亲自率兵奔赴岭东潮州、潮阳及粤东区域平乱。

“唐军选派细节先期潜入潮阳城。夜半,陈元光率兵从四面攻城,城内伏兵打开城门,唐军涌入城中,睡梦中的蛮兵四散逃窜。”饶平县陈元光纪念馆馆长陈俊杰介绍,一路寻踪追击蛮兵时,陈元光做好持久斗争的准备,要求一边加固黄冈石壁山南麓军事基地,一边在饶平海山选择重要海口建造堡所,以防敌军偷袭。

入粤百战,岭东大地平乱长达六年。“一是由于此地靠近蛮獠主力聚集地,蛮獠熟悉地形逃窜快、隐藏深,二是唐军只除首恶,宽待胁从。”陈俊杰说,最后决定性的潮州战役,蛮獠一万余人投降,与坚决执行宽待胁从的民族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陈元光与副将许天正诗作《平潮寇》中写道:“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意在分化胁从大众,让蛮獠主力无计可施,迟早势力穷尽。

南粤战歌嘹亮,成为由乱入治的分水岭。

开漳州

在岭南七闽百粤平乱15年中,陈元光一边剿除蛮獠,一边将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带到这片蛮荒之地。

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农业乃兴邦之本。向南途中,唐军们亦兵亦农,通过屯垦,自给自足。回军驻地云霄后,陈元光提出“劝农重本”方针,开垦荒地,大面积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兴修水利,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溉千余亩良田的“军陂”;发展生产,推广矿冶、造船、制陶、制盐、制茶、纺织等中原先进技术,让当地百姓走出刀耕火种的蛮荒状态。

为实现民族融合统一,陈元光破除汉蛮不通婚民俗,提倡士兵与原住民通婚。他在《候夜行师七唱》一诗中写道:“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并将归顺的蛮獠划地安居,让其自治,免役免赋,称为“唐化里”,鼓励他们学习农耕技术和各种工艺。这一举措开启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先河,更促进了区域长期稳定和谐。

獠乱平定后,为实现长治久安,陈元光在入闽的第14年,向朝廷呈奏《请建州县表》,请求于泉、潮之间的故绥安县地域置建州郡。

他在表疏中指出,这里“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由于“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所以“抚绥未易,子育诚难”。要使这里成为“安仁”“治教之乡”,应当“建治所而注颁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规,诚为救时之急务”。

686年,朝廷颁诏,在故泉州、潮州之间建置漳州,下辖漳浦、怀恩两县,州治位于今云霄县火田镇,陈元光任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

开漳之初,陈元光就意识到“开士劝农,耕读并重”的重要性。

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记载:松洲书院,唐陈珦与士民讲论处——708年,陈元光之子陈珦应龙溪县令席宏之请,于北溪之滨松洲堡讲学。在此,陈珦“于士民论说典故,于子弟多有向方。”

“由于当时聚集了许多中原士兵家眷在此读书,后来,由陈元光之子陈珦主持讲授,传播中原文化,久而久之附近民众受到影响,这里便成为面向大众授业的讲学处,后冠名‘松洲书院’。”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江焕明介绍,松洲书院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文史专家认为,松洲书院溯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体的河洛文化,更溯源了闽南文化的历史形成与播迁,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短短几年重学盛行,翻开了儒学在漳州传播的新篇章,开创了一代学风之先。

711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痛,军民们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头挂满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陈元光战殁后,陈珦接任漳州刺史。此后20余年,陈珦“剪除顽梗,训诲百姓,泽洽化行”。

经过近40年的治理,“蛮獠”之地开始向中原文明看齐,漳州成为“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的安邦;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老百姓种上了水稻、龙眼、荔枝、甘蔗等作物,专注做起了制盐、造船、烧瓷、制陶等营生,民风淳厚、百业兴旺,一派繁荣景象。

固闽南

从农耕技术到各项手工业技术、商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尤其以中原河南洛阳语言和闽粤本土语言相结合而形成“河洛话”,诠释陈元光对整个粤东、闽南乃至福建、台湾、东南亚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

为固守趋于安定的闽南,683年,上奏《谢准请表》的同时,陈元光奏建造行台(军事基地)于州郡四境,并配套建造4个巡逻行台(边防哨所)和36个堡所。据光绪《漳州府志》记载:“一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上游直抵苦草镇;一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抵潮之揭阳县;一在长乐里佛潭桥,直抵沙澳里太母山而止;一在新安里太峰山回入芦溪堡,上游直抵太平镇(今永定一带)而止。”

只要在瞭望台发现蛮獠,点燃柴草冒烟,传递给下一个堡所,附近的唐军很快会赶来围剿,从而形成保境安民的防御体系。

四大行台和三十六堡所防御体系的建成,对潮州、漳州等七闽百粤区域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此后25年,广东、福建、江西无战事。

从陈元光的军事部署来看,今天福建莆田以南直至广东潮州,西至龙岩漳平,跨越了泉潮两地,由此固守闽南。

开疆辟土不但要“围堵”蛮獠,更要发展经济。

旧时,位于闽中、闽南、闽西交界的龙岩漳平,水道舟楫不通,山区里的木材、茶叶等大宗商品打不开销路。

据1995年版《漳平县志》记载,687年陈元光建置漳州后,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山海联系,遣部将刘氏三兄弟,率部沿九龙江上溯疏浚河道。

相传,经刘氏三兄弟疏通后,九龙江北溪通航河段覆盖华安、漳平、宁洋、龙岩等九龙江北溪上游所属区域,共有6968平方公里居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这条河道多是险滩激流,在当时只能靠最原始的工具来修建,工程难度相当大。九龙江航道的开通,对促进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贸易往来起着重大贡献。”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龙林说,直至1957年鹰厦铁路开通前,九龙江都是漳平对外最主要的交通渠道,发挥作用长达1270年。后人将刘氏三兄弟疏浚九龙江河道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称“功追神禹”。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陈元光五代人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一直致力于漳、潮等地的开发和建设。经过唐代的开发,福建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沿海和闽南地区,山海经济并进发展;农业生产作物种类更加丰富,造船、制瓷、制茶等手工业也初具规模,商品经济快速勃兴。

履迹不息

自唐朝至清朝,历代帝王对陈元光追封达22次,仅两宋就有15次之多。

1300多年来,“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的元光精神薪火相传,受后世景仰。

走进位于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的燕翼宫,门额上“开漳祖庙”四个大字赫然入目。

《漳浦县志》载:“燕翼宫,在云霄,有《落成会咏》二首。”684年,唐中宗因陈元光平乱有功,恩敕营造府邸,历时两年初建成。陈元光乔迁新居之际,自省朝廷恩典甚厚,喜吟《落成会咏》表达感激之情,诗中写道“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燕翼宫自唐代以来,几经兴废,曾于宋末被元兵焚毁,清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拓建,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漳始祖陈政、陈元光祖母魏敬、陈元光之子陈珦、陈元光之女陈怀玉等祖孙四代。

716年,朝廷颁诏在漳浦县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主要将领建设庙宇,唐玄宗更是钦赐牌匾“盛德世祀”,以纪念和推崇陈元光及其部将的伟大功绩。这也是第一座官祀的陈元光祠庙。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1300多年前,陈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明清时期,大批闽南开漳后裔播迁至台湾、香港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千百年来,两岸人民群众感怀陈氏一族及其部将的恩德,为他而建的祠庙香火长盛不衰。据统计,世界各地纪念陈元光庙宇达800多座,漳州地区已登记在册的开漳圣王宫庙有251座,台湾地区则达380余座,道路、桥梁、地名冠以陈元光名号的更是比比皆是。

时至今日,开漳圣王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血缘根亲的纽带。每年“开漳圣王”陈元光诞辰日,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海外87姓后裔咸聚漳州寻根谒祖。许多台胞、华侨更是以此为契机投资家乡,报效桑梓。在云霄燕翼宫,至今仍保留“圣王巡安”传统,云霄开漳圣王祖地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在福建漳州、莆田、龙岩,广东潮州等地,当地老百姓还专门建庙祭祀李伯瑶、许天正、刘氏三兄弟等开漳部将。

“许天正不仅是陈元光的老师,亦是陈氏三代人的得力干将。”芗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清康熙帝为追论其功,御书“纶恩堂”敕匾,作为许氏家庙。如今漳州古城内的纶恩堂文博馆正是许氏家庙遗址所在地,里面记录了许氏族人随陈元光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先辈入闽开漳、漳台姓氏渊源、迁台文脉相关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成为宣传开漳文化的对外窗口。

“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

1981年,厦门大学方言学家黄典诚教授带团队到陈元光的故乡河南省固始县为闽南话、台湾地区方言寻根,并发表文章《寻根母语到中原》,首先提出了:“台湾同胞的寻根起点是闽南,而终点则为河南”的命题,揭开了固始根亲文化的起点,“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成为固始县的一张重要名片。

作为固始根亲文化的开创者,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陈学文研究根亲文化已四十余载。他表示,了解、学习、传播陈元光入闽开漳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贯通古今、鉴往知来。虽然陈元光距离我们已经超过1300年,但他的军事能力、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做法、推广中原农耕商贸的举措等,依旧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元光精神,始于中原,根植闽南,跨越重洋,盛传不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建功创业,架起两岸华夏儿女的亲缘桥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陈元光 唐军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10.4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4.32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