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编者按 四十载风华正茂,奋斗者岁月如歌。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偏僻江滩起步,迎应时代大潮,不懈风雨兼程,现已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招商引资主力军、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在23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走在前列。
知微方能见著,细节更显其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队走进南通开发区,深入车间厂房,探访科研载体,对话干部群众,采撷鲜活故事。透过一个个“切片”,解码南通开发区何以“能达”。系列报道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首页“细节里的40年——聚焦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专栏推出,敬请关注!
交汇点讯 12月4日,上海市静安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专务执行董事、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三木憲一郞,坐到了记者面前。他微笑着说,“我对南通开发区抱有很深的情感,我非常乐意来说说开发区的好。”
东丽株式会社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综合型化学企业,在全世界拥有300多家关联公司。东丽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家公司就落户在南通开发区,至今,双方已风雨相伴30年。
1994年,东丽在南通开发区投资建设东丽酒伊织染(南通)有限公司,此后不断加码投资,又先后建设了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东丽高新聚化(南通)有限公司、东艾科尖端薄膜(南通)有限公司5家公司。不仅投资制造业,还将东丽在纤维领域唯一的海外研究开发中心布局在南通开发区。
30年携手同行,东丽在南通开发区的投资从1家公司裂变为5家公司,总投资额约15亿美元,员工规模超过3000人。但当初,南通开发区只在东丽的备选名单上。
知情人回忆,第一次到南通为项目选址考察时,东丽的调研名单上排了20多个开发区。由于交通不便,从上海通过常通汽渡到南通耗时6个小时,比预计时间延长了很久。东丽调研团队抵达时,他们惊讶发现,南通市以及开发区的领导午饭都没吃,一直等候在江边。这种真诚、认真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东丽。
三木憲一郞也曾在南通开发区工作5年。2002年到2007年,他在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任职,负责营业、物流和购买等方面工作。提起南通开发区,三木憲一郞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
“东丽在南通的各家公司成立之初,都是披荆斩棘般艰苦,都是勒紧裤带过日子的。在南通开发区的全力支持下,才能够一步步发展壮大。”三木憲一郞回忆,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设立之初,需要进口很多大型设备,根据当时国内的相关规定,相关设备免税进口时需要在上一年年底前提前报备。那一年12月中旬,东丽总部决定进口3000万美元的设备,南通开发区和东丽联合成立工作小组,并从其他公司抽调报关员进行协助,大家通力协作,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90多份资料,设备最终顺利引进。
引进循环硫化锅炉,同样让三木憲一郞印象深刻。当时,小锅炉很难通过审批,南通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企业一起到国家发改委办理手续。“后来我们才知道,全国有22个企业申请小锅炉项目,最终通过审批的只有2家,东丽是其中之一,属于特批的。”
“当初东丽在南通投资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三木憲一郞2007 年回日本后,在东丽的纤维本部从事和南通东丽各个公司相关的纺织事业工作。后来,他负责整个东丽的纺织事业。今年又作为东丽中国事业的负责人再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和南通开发区的互信互助关系,是南通东丽发展的坚实基础。“南通开发区和东丽是一家人,正是有了这种一家人的关系,才有了东丽的辉煌。”
“位于南通开发区的东丽基地是东丽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这个地位在今后也不会改变。”三木憲一郞说,将围绕客户需求,开发和生产具有新功能和新应用的产品,并继续在日益重要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积极投资,为南通开发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东丽从1到5的裂变,是南通开发区以营商环境“金名片”集聚外资的缩影。数据显示,40年来,南通开发区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总投资超300亿美元。现在,园区平均每0.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一家外资企业。“试验田”变成了“高产田”,在世界叫响“投资南通”品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超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