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股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曾经被各路资本追捧的保险牌照,如今吸引力正越来越低。
12月16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了一则保险公司的股权转让信息。中银三星人寿24%的股权被挂牌出售,底价约18.15亿元。转让方是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集团)。这是其在持股19年之后,计划“清仓”全部股权。
中银三星人寿是保险行业内少有的“银行系”险资,于2005年5月在北京市成立,中航集团是最初的发起股东之一,当时与韩国三星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星生命”)共同发起设立。
2015年8月,中银三星人寿增加注册资本获批,由中银保险和三星生命共同认购。自此,中银系完成入股并成为第一大股东。2017年,中银保险将持有的中银三星51%股权转让给了中银投资。
根据股权转让公告,中银三星人寿最新股权结构是中银投资、三星生命保险和中航集团分别持股51%、25%和24%,属于国有参股企业。其控股股东中银投资的总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601988.SH)在中国香港设立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这并非中航集团首次挂牌中银三星人寿股权,今年11月就曾披露了转让信息,但当时并未公布具体的转让价格,此次是更新底价后重新挂牌,并设置了约5.44亿元的保证金和转让价款一次性支付的条件。
中航集团“清仓”退出
作为一家由国资委100%控股的大型央企,中航集团的主业是航空运输业,此次转让持有的中银三星人寿全部股权,被认为是在监管要求下退出非核心业务。
从去年底开始,国资委对央企的金融业务监管趋严,要求部分央企要退出一些对主业贡献小,且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
今年6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要求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银柿财经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中航集团相关人员,对方表示,此次转让中银三星人寿股权是响应监管要求,剥离非核心金融业务,实现专注实体经济、聚焦主责主业,可以将更多资源和资金集中于航空主业,提升集团在航空领域的竞争力。但对方也强调,此次转让股权的中银三星人寿是一家中型保险公司,股权架构稳定,近年来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偿付能力充足。
据中银三星人寿公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总资产达114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规模。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48.8亿元,实现净利润5.46亿元,投资收益率为4.07%,总资产收益率为0.54%。
从中银三星人寿近几年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保费收入确实呈现稳定增长,但盈利能力波动较大,长期处于微利状态,总资产收益率也较低。
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中银三星人寿的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77.89亿元、143.39亿元、173.26亿元和248.68亿元;净利润则表现一般,分别为0.67亿元、1.34亿元、0.08亿元、0.8亿元。其中2022年仅盈利800万元,在中型保险公司中算得上是低位。这反映出中银三星人寿的盈利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公司在经营层面应对外部风险变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优化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和成本控制方面也需要加强。
联合资信报告曾指出,今年中银三星人寿盈利指标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盈利能力仍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偿付能力充足,但负债久期期限较长,面临一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
作为中国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与其他保险公司相比,中银三星人寿有着银保渠道的天然优势,但在资本实力、保费规模方面目前都不突出。这对公司管理层来说,如何借助优势提高市场规模和盈利将是一大挑战。
目前中银三星人寿的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除中国银行和三星生命的代表外,还有2名来自中航集团。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银柿财经表示,如果中航集团能顺利“清仓”退出,中银三星人寿还将面临股东变更、董事会人员调整等变动,在新股东加入后,也会派遣新的董事。
多家险企股权遭转让
作为“银行系”险企,中银三星人寿的股权可能会有一定吸引力,但由于不是控股权,且转让价格不低,能否真正找到接盘方仍需市场检验。
今年以来,包括财险和寿险在内,已有超过十家保险公司的股权被挂牌。其中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多家转让信息。最新的就是中银三星人寿,也是股权转让价格最高的一例,其他还有民生人寿、华泰保险、大家养老险、北京人寿,永诚财险和国任财险等。
这其中的股权转让方既有大型央国企,也有地方民营企业。央国企方面,今年7月份,中国广核集团挂牌转让华泰保险股权;4月份,中国华电和大唐集团先后公告转让永诚财险的股权。民营企业挂牌转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今年4月份鼎诚人寿共计65%的股权被挂牌,挂牌方涉及四家深圳民营企业。
今年保险公司股权被挂牌的案例明显增多,但最终成交寥寥无几,挂牌方均在等待合适的买方。
一位非银机构分析师告诉银柿财经,今年以来多起保险公司股权转让,一个主要原因是央国企响应国资委“聚焦主责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要求,如中航集团、中广核等,保险业务并非其主业,按照要求需要逐步退出。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被转让股权保险公司的中小股东大多是民营企业,这两年因宏观经济环境下行,中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相应下滑,同时一些股东自身也面临债务和财务压力,转让保险公司股权可以回笼资金,来保证主业的投入和日常运营。
上述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股权转让的主要难点在对股权定价的分歧,一些投资机构对保险牌照的价值,未来发展前景存在不同态度。有意向的购买方,还会考虑能否拿到保险公司的控制权。在核心的价格方面,央国企转让股权会对底价严格控制,下调的可能性较小,一些急需回笼资金的民营企业,则有较大的议价余地。
银柿财经在询问中航集团相关人员时,对方称,集团对中银三星人寿24%股权的定价,是根据这家险资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长期投资收益来确定的,在2025年1月13日信息披露结束日期之前没有议价空间。
等待接盘方
观察最近两年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保费收入的增速出现滑坡,各大外部投资方对行业发展前景也有不同看法。
从五大上市险企的保费收入情况来看,今年前11月实现原保费收入2.67万亿元,同比增长5.6%;2023年前11月的原保费收入约2.52亿元,增长5.33%。最近两年的这一增速相较以往7%以上的比例呈现下滑。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保险行业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出现变化,对资本的吸引力也会下降。
从民营资本投资保险行业的目的来看,这两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新的监管要求下,过去中小保险公司主推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如投连险、万能险等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保险公司依靠这些产品实现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渠道大为受限。
早前民营资本纷纷进入保险领域,大部分的目的是想通过保险牌照和渠道,获得更大规模、低成本的资金进行其他投资,但如今这一路径在严格监管下已不可重复。
结合央国企在国资委“退金令”的新要求下,无论是大型国有资本,还是民营企业,对投资保险公司的意愿均在下降,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股权被转让,但成功转让的案例并不多。
今年完成的案例中,中国石油资本将中意财险51%的股权卖给了意大利忠利保险,中意财险由此从一家中外合资险企,转变为外资独资财险公司。这一案例呈现出的是外资对中国保险公司股权仍有兴趣,但前提是扩大股权或完成全部控股。
在2023年转让成功的案例中,部分中小险企的股权是被当地的国资企业接下,也有比亚迪(002594.SZ)这类新能源汽车巨头为布局车险市场而收购财险公司。
更多被摆上货架的保险公司股权,还在等待接盘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