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跃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我组织了不少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也推出了许多法国图书,还把我多年来所写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取名为《巴黎猎书客》,交深圳出版社出版。书中既有我寻书访书、洽谈图书版权的故事,也写了我游走巴黎文坛、拜访作家和出版人的经历。蓦然回首,那都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国加入国际版权组织不久,对国际图书贸易还很陌生,许多出版单位都在观望。从“拿来主义”到真金实银的谈判与付出,这一步并不容易迈出,至少是不习惯的。即使愿意,也缺乏平台与经验。但别无选择,最后只能下海试水。我就是第一批到法国猎书的出版人之一。
《巴黎猎书客》 胡小跃 深圳出版社
在拥挤的书店开新书发布会
一 从吃闭门羹到很受欢迎的人
作者在法国的临时办公室
猎书与淘书不同,猎书是主动的,有目标的,虽然与个人眼光有关,但还要考虑出版社自身的出版方针、选题方向和编辑、销售实力,考虑国内图书市场的接受程度和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不完全是个人行为。我学习和翻译法国文学多年,自认为对法国文学是了解的,但到了巴黎,陷入书的海洋,我才发现,我们所熟悉的,在法国早已过时,人家正在读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我试图敲开巴黎出版社的大门,对方一句“我们认识吗?”或者是“我们有业务吗?”就把我挡住了。那时互联网还不普及,我给他们一家一家发传真,几乎都石沉大海。我们与西方出版界隔绝太久,缺乏了解,没有合作,更没有信任。
无奈之下,我只好向法国有关部门求助。法国出版行业协会和当时负责法国出版界对外联络和国际书展的FRANCE EDITION (现法国对外出版局)听了我的诉求之后,在内刊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南方的法国文学情人》(因为我来自中国南方,又译过杜拉斯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我进行了热情介绍和推荐。很快,传真就得到了回复,电话铃也响起来了。巴黎的出版社开始对我敞开大门,我一家一家走访,书一箱一箱扛回住处。每次房东都会惊讶地说:“法国的书很贵的,你买这么多书啊?”
去了出版社,我们首先谈的是作家,是文学。生意嘛,好说。当时的法国出版界,典型的法式人情社会。谈得投机了,书随便挑,价格是象征性的。负责国际版权的大多是老太太,对自己的出版物了如指掌,哪怕出版社有百年历史、数万种书。她们爱书、读书,也尊重懂书、懂她们的文学的人。有一次,在一家出版社,我说起喜欢法国的一本叫做《文学杂志》的刊物,但价格对我来说太贵,加上邮费就更贵了。版权部经理马上写了一个地址和名字给我,说您去找这个人,她会帮你。我按照地点找到那个人,一个眼睛有点问题的老太太,戴着很厚的眼镜,也许是书看多了。她就是杂志社的负责人,听说我喜欢他们的杂志,马上抱给我一摞,并要我留下地址,说以后每个月都会把杂志寄到中国去。这一寄就是十年。完全免费!在另一家出版社,版权部主任跟我谈着谈着,突然激动起来,拿起桌上的电话,给法国文化部的一个官员打电话,说你们应该见见这个中国出版人,他很懂我们的文学,对我们很重要。那时寻求法国方面的版权资助也非常方便,没有什么手续和程序,在饭桌上跟书籍与阅读管理部门的主管把酒言欢,勾选书名,然后把合同复印件直接寄给他们就完事了。一切都在给我们大开绿灯。
巴黎的书展
二 那些难忘的访谈是我毕生的财富
夏尔-鲁 ©Doisneau Rapha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法国文学,我又提出来想见一些著名作家。法国文化部、外交部和出版社都很支持,积极配合,安排我们见面。最难忘的是拜访被称为“龚古尔夫人”的埃德蒙德·夏尔-鲁,当时的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已经86岁。负责联系的出版社同行对我说,“抓紧啊!”言下之意是你下次来不一定能见到她了。但老太太命硬,活到了96岁。她住在塞纳河左岸一条窄窄的巷子里,从繁华的圣日耳曼大街拐进去,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仿佛走进了历史。我找到她家,推开陈旧的双扉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满是青苔和爬藤的小院。一个小门,已有年头,楼梯间漆黑一团,走到二楼,灯突然亮了,一个苍老但热情的声音从三楼传来:“小心脚下啊!楼梯不大好走。”
她拿出好茶招待我。我们谈了很久。我问起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为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奖是怎么评出来的?这么多书,十大评委看得过来吗,有没有人情因素在里面?龚古尔在遗嘱中不是说要奖给年轻人吗,为什么现在得奖的作者年纪都不小了?我问她哪些当代作家值得翻译和推荐,她问我罗布-格里耶在中国是否很出名,当我作了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有的作家就是这样,要出名,你拦都拦不住,显然有些妒忌。我们谈起《母猪女郎》的作者达里厄塞克,我说她越写越自我封闭,失去了不少读者。她说读者少不一定是作者的错,说不定是读者的错呢!提到刚刚以《基本粒子》轰动文坛的乌埃勒贝克,她说只要她当主席,就不会把龚古尔奖颁给他,“他总不能半夜里喝得醉醺醺的,提着酒瓶,牵着狗来敲评委门吧?龚古尔奖这么严肃的一个奖,得讲点形象吧?”我问她跟萨特和加缪有交往吗?她说:“我跟加缪更近一些,跟萨特也熟。波伏瓦嘛,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听得出来,她话中有话。
夏尔-鲁出身名门,父亲是法国驻外大使。二战爆发时,她不到20岁就上了战场,两次负伤,险些丧命。我说您家人舍得让您这么一个小女子上前线吗?她说他们都很爱国,父亲听说她要参军,只轻说了这么一句:“好吧,女儿,再见!”好像她是去旅行似的。她后来从事写作,投稿无门,是阿拉贡帮了她,不但让出版社接受她的书稿,还不准他们擅改书名。阿拉贡,就是那个写《艾尔莎的眼睛》的诗人?对,他跟马雅可夫斯基的秘书艾尔莎的爱情被传为佳话。夏尔-鲁本人的爱情也轰轰烈烈,快到50岁时候,丘比特之箭才射中她。射手不是别人,正是马赛市当时的市长,未来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挚友加斯东。加斯东已婚,但为了爱情,他不惜抛弃一切,包括市长的职位,追到巴黎……夏尔-鲁的故事太多太多,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另一场难忘的见面,是拜访午夜出版社的掌门人兰东。见他之前,我并不知道他在法国文坛有那么高的威望,所以当他傲慢地接待我时,我有点不愉快,谈话一度陷入僵局。但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他是杜拉斯的“伯乐”,杜拉斯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他出版的,而我翻译和介绍过不少杜拉斯的小说,那次去,就是想洽谈两本有关杜拉斯的书。说起杜拉斯,他脸上就放光了,跟我谈起了杜拉斯“隐私”:失意时的惨状,成功时的忘形,如何向他讨要稿费,如何要他给她买衣服、买皮鞋……
兰东是完全有资本骄傲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我们可以列出一大串响当当的名字:贝克特、罗布-格里耶、克洛德·西蒙、娜塔莉·萨洛特……其中有两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龚古尔奖的就更多了。没有他,就没有新小说派,那批小众作家可能就会默默无闻,世界文坛就会少了一个重要的流派。他每年只出20本书,却有100多种书被译成外文……
我把这次采访称作“抢救性采访”,因为在我采访一年之后,兰东就去世了,况且,他平时不太见生人。他曾对我说,他不接受采访,不做广告,不参加书展,对任何奖项都不感兴趣。我很幸运,不知那天他为什么会突然给我打电话,约我见面。
三 遗憾总是难免的 幸运之神却也不会迟到
兰东给作者的照片。左一,罗布-格里耶;左四,兰东;左六,贝克特;左七,娜塔莉·萨洛特。
法国文坛“爷叔”贝尔纳·皮沃。
但采访皮沃就没那么顺利了。皮沃是法国《读书》杂志前主编,后接替夏尔-鲁担任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但他真正被法国大众所熟悉和认可还是因为他发起了全国法语听写(现已扩大到法语国家),主持了法国电视台的读书栏目。那档叫做“apostrophes”(中文无译,姑且叫“文化访谈”吧)的节目每周五晚上直播,每期75分钟,第二天,法国人聚会聚餐的话题往往就是前一天晚上这档节目谈到的书和作者。皮沃点到的书必火,谈到的人必红,所以有人说,哪个作家如果没上过他的栏目,就好像不存在似的,杜拉斯写作多年,一直不火,上了他的栏目之后,《情人》一炮打响,得了龚古尔奖,成为法国最畅销的当代小说之一;连纳博科夫、诺曼·梅勒、昆德拉、埃科、索尔仁尼琴、苏珊·桑塔格这些外国名家也争相上他的栏目,而且,两届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斯坦)都来蹭场。我知道皮沃,还是他当《读书》杂志主编的时候。那时工资低,一期杂志加国际邮费要花我半个月工资,但因为实在喜欢,仍义无反顾地订阅多年,直到后来发现杂志的风格变了,文章不好看了。原来,杂志换主编了,皮沃专心做电视节目去了。
对于这样一位文坛“爷叔”,我岂能不见?然而却屡遭拒绝,连电视台的总裁都见我了,他仍然不肯露面。后来见到他女儿,才知道他为了做节目,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看书,根本没有时间见人。他有他的三原则:不待客、不看展、不看电影,直到2018年,我才通过接替他担任《读书》主编的著名作家阿苏里跟他建立起直接联系。2019年,我出版了他与女儿塞西尔合著的《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邀请他来中国与读者见面,但他说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经不起长途旅行的颠簸。他题签了一些书,让塞西尔带给我,我回赠他一些中国工艺品,他说中国人就是心灵手巧。今年5月,皮沃病故。法国总统马克龙白天与到访的我国领导人会晤,晚上还不忘在推特上悼念皮沃,称他为法国文化的“摆渡人”。
当然,我想见而没能见到的作家还有很多,比如杜拉斯、萨冈、吉鲁……但通过他们的亲朋好友,我仍挖掘出很多资料,猎得很多好书。不过,有时好书得来也全不费工夫。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就是我顺手“捡”来的。那天我去一家出版学术著作的出版社谈一本关于杜拉斯的论文集,偶然看见书架上有这本书,由于我刚看过这六个故事的电影,所以对此书很感兴趣。开始我还以为是他们自己买来阅读,顺便放在书架上的,因为这类书怎么也不该由这家出版社出版呀。但一问,还就是他们出的。女总编得意地对我说,是她捡漏儿捡的。我说那我也捡个漏儿。我们当即就谈妥了条件,起草合同。一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好书就这样被收入囊中。
同样,波伏瓦的《长征》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的。2006年,我陪波伏瓦的好友戈培尔夫人在国内五大城市的大学作巡回讲学,一路上,只要有空,她就拿出一本旧书来看。我好奇地瞄了一眼封面,竟然是波伏瓦的“中国纪行”——《长征》。我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能找到。于是,我们一路共读,巡讲结束,书也读得差不多了。我马上向法国的伽利玛出版社要版权,他们说这本书你怎么找到的,我们都多年不印了。很快,合同签完,动手翻译,不久就顺利出版。
四 忆往昔,最忆是那份温暖的友情
法国书店一隅。
20多年来,我几乎跑遍了巴黎的主要出版社,拜访了几十位作家、出版人和文化名人,引进出版了数百种图书,但我觉得最值得的,是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惜,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陆续退休甚至去世:马班,法国外交部书籍与阅读处负责人,我在巴黎的坚实后盾和“保护人”。法韦罗夫人,A.M.出版社对外版权部主任,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她办公室,她问我找什么样的选题,我说了三个条件:要有故事情节,但不落俗套;要有新意,但不要现代派;要有文学性,但不能太晦涩。她说那我向你推荐诺冬。我忍不住惊叫:我正是为她而来!真是心有灵犀啊。之后,我们便成了很好的朋友,她甚至把儿子送到中国我工作的单位来实习。保尔,P.O.L.出版社老板,我跟法国出版社签的第一个合同就是他的《母猪女郎》,那本书让我一炮打响;昂格雷米,著名作家、外交官、中法文化年法方主席,他后来竟然跑到深圳来看我。让妮娜,比利时诗人卡雷姆纪念馆馆长(也是守护了诗人一生的情人),每年巴黎书展都会在展台上等我,塞我几包比利时最好的巧克力,然后满意地目送我远去……
现在,法国的版权贸易已经美国化、商业化了,代理人多了,出版人之间直接接触的机会少了,这是很遗憾的事。如今法国方面负责版权的大多都是漂亮的小姑娘,热情有余,专业不足,最缺乏的是情怀和理解,公事公办,沟通困难。也许是时代在前进,是我落后了,但我确实怀念当年那些饱读诗书、善解人意的老太太。图书版权贸易,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那些年,我在巴黎猎到的好书
▌胡小跃
《六个道德故事》
《亚拉巴马之歌》
■《亚拉巴马之歌》
吉勒·勒鲁瓦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在男人的怀抱中》
卡米尔·洛朗丝 海天出版社 2002年
■《战斗的海狸》
达尼埃尔·萨尔纳夫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王尔德在巴黎》
赫伯特·洛特曼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墨西哥忏悔录》
阿兰·博斯凯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六个道德故事》
埃里克-侯麦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穿短裤的情人》
阿兰·福莱歇 新星出版社 2011年
■《我,毕加索的情人》
妮科尔·阿夫里尔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情陷紫禁城》
皮埃尔-让·雷米 海天出版社 2004年
■《小偷日记》
让·热内海天出版社 2000年
■《迁徙的鸟》
雅克·佩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杀手保健》
阿梅丽·诺冬海天出版社 2000年
■《午后四点》
阿梅丽·诺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基本粒子》
米歇尔·乌埃勒贝克 海天出版社 2000年
■《母猪女郎》
玛丽·达里厄塞克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雪中惊魂》
埃马纽艾尔·卡利埃 海天出版社 2000年
■《盗美贼》
帕斯卡尔·布鲁克纳 海天出版社 2000年
■《快走!慢回》
弗雷德·瓦加斯海天出版社 2005年
■《爱丽舍宫的陌生人》
皮埃尔·佩昂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达尼埃尔·密特朗 作家出版社 2012年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
托比·纳唐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
《蒙帕纳斯的流亡者》
让-保尔·卡拉卡拉 作家出版社 2010年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
埃里克-埃玛纽艾尔·史密特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我们都是奥黛特》
埃里克-埃玛纽埃尔·施米特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
《这就是杜拉斯》
让·瓦里埃 作家出版社 2010年
■《真相与传奇》
阿兰·维尔贡德莱 作家出版社 2007年
■《你好,忧愁》
弗朗索瓦丝·萨冈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某种微笑》
弗朗索瓦丝·萨冈 海天出版社 1999年
■“波伏瓦回忆录”
作家出版社 2011年
《端方淑女》《岁月的力量》《事物的力量》
■“内米洛夫斯基著系列小说”
作家出版社 2007年
《狗与狼》《孤独之酒》《伊莎贝尔》《猎物》
■西方漫画译丛
海天出版社 2000年
《卡比游中国》《卡比逛日本》《卡比在美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