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简 周丹丹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厘清新时代社会工作新内涵,探索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宗旨,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己任,以激发社会市场活力为动力。
理解时代所向 社会工作角色从治理补位走向治理要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社会工作从治理体系中的补位职能转变为要位职能,有效推动社会工作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工作制度的改革完善。
加快转变新时代社会工作的职能定位,紧扣时代背景与国家治理挑战。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推动“政社分开”,社会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补位措施而兴起。随着社会向高度复杂化发展,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因此,将社会工作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既是应对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迫切需求,也是当下国家治理需肩负的使命担当。
精准理解新时代社会工作的任务内容,提供专业化与普惠化公共服务。社会工作在稳定社会秩序、释放社会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社会工作通过提供专业化、普惠化的社会服务,构建起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不断促进公平正义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发展,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制度化建设是加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与坚实保障。在制度建设上,改革完善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在机制建设上,促进资源整合,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合作,保障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立法保障上,提升法治化水平,出台专项法律或行业规范标准,保护从业人员权益。
回应人民所需 将社会工作对象范围扩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社会工作的关注对象范围扩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社会工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使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体系愈加高效精准。
有机衔接人民群众新需求与社会工作新任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对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高标准需求上,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涵,也拓宽了社会治理的实践场景,成为社会工作服务于全体人民的重要切口。因此,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基本生活保障,而应转变为提供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需求驱动的公共服务。
贯通融合政府与市场各类资源要素。单凭政府力量往往难以应对繁重的治理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动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优化顶层设计,贯通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路径,全面动员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补与结合,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践行社区所治 社会工作模式从行政逻辑走向社会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社会工作的运行模式从行政逻辑转变为社会逻辑,将社区作为实践的主要场域,进一步理顺社会工作的治理思维。
以“以需定供”的市场思维主导社会工作的模式创新。社会工作在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后,逐渐沿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向社会逻辑演进,最终形成“以需定供”的需求驱动服务模式,真正回应群众的实际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或社会企业,从内部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从而有效激发社区的自治活力与资源效益。
以“多元共治”的治理思维推动社会工作的共同参与。在党建引领下,社会工作应深植于社区,培育和强化社区的自治能力,推动居民共同参与和自主决策。在社会逻辑下,社区社会工作从单向服务模式向多方协作转型,促进资源的本地化配置,建立更为紧密的邻里互助关系。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社区社会工作不仅具备了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也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以“发展驱动”的价值思维引导社会工作的持续深化。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社区全面发展,这也是推动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践行多重功能的基础所在。以发展驱动的社会工作将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流通,全面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并融入社区发展的脉络中,推动社区走向可持续、全面的繁荣,最终实现社会治理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