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4年12月11日 02:39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任洁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5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内在要求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遭遇了挫折教训,经验和教训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同时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要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成为在中国管用的理论,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注定是机械的教条主义和主观的经验主义。

作为一种源自欧洲的“主义”,要在中国生根,要被中国人民接受和认同,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马克思主义,注定是水中浮萍,不可能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共产党人把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重要使命任务,注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进程中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使命,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牢牢扎根,被中国人民接受、认同,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获得中国文化的滋养,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离开中国文化的积淀和型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将是没有实际内容支撑的空洞抽象形式。“民族形式”指的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规定。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最具特点,最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只有通过中国文化这一“民族形式”,才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才能够变成“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文化滋养和文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原因。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格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教条,而是必须运用于实践才能彰显其普遍真理性的科学理论,也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亲和性有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融摄力,绵延几千年不曾中断。中国文化史上,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非常频繁,既有东学西渐,也有西学东渐,都是中国文化强大融摄力的明证。

“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之间、民本思想与群众史观之间、改造世界的实践观与“躬行”“践履”功夫之间、“阴阳之道”与唯物辩证法之间,以及中华文化内蕴的“天人合一”“和睦相处”“合群济众”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构想之间,都体现出内在相契相通之处。概括起来,生成和存在于中华悠久文明史之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内在的而不是表层的、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相契相通,亦即二者融得进、接得住、合得来的实然态势成为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接受、认同的文化前提和心理基础。

“两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理论形态的跃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最有力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总之,“两个结合”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9 国货航 001391 --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12-09 博科测试 301598 38.46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23.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