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宝宝”也有博物馆,就在嘉兴这个村

“暖宝宝”也有博物馆,就在嘉兴这个村
2024年12月03日 07:00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N记者 杨付明 摄像 曹 智

  冬天,人的手脚是最冻不起的部位。现在条件好了,空调、地暖一开,整间屋子都是热乎乎的,而在以前,一般用暖壶、热水袋等取暖,也有人用盐水瓶装热水来充当暖壶。那么,老底子人们都用什么来取暖呢?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有个暖炉文化博物馆,一起去那里看看。

  现在很多村有自己的博物馆,比如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堰头村的党委书记唐荣方想到了洲泉镇晚村村的归建洪,他收藏了300多个暖炉,是不是可以把他引进来,建一个暖炉文化博物馆呢?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因为归建洪也很需要一个地方来展示自己的藏品。

  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党委书记唐荣方:村里建了一栋共富楼,我们想着可以用来弘扬传统文化,建暖炉文化博物馆。我和归建洪面谈之后一拍即合,我希望把暖炉文化发扬光大,让百姓能来参观学习,而且不收费。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我想把暖炉文化传播出去,正好这边有场地,我们的博物馆是去年6月29日开馆的。

  归建洪本身是一家混凝土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17岁开始收藏手炉、袖炉、脚炉、怀炉、汤婆子。他把300多个暖炉全部拿到了堰头村学习强国主题展馆,取名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

  说起暖手炉,绕不开明末清初时期嘉兴的大师级人物张鸣岐。这个“太平有象”鎏金铜钱纹暖手炉,就是张鸣岐早期的作品。“太平有象”,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它的做工非常精美,上面是铜钱纹,旁边是“太平有象”。这个炉子相当漂亮,传承有序,里面有膏泥,有膏泥就是防烫的。

  这是一个清早期的红铜暖手炉,炉盖上的图腾是“渔樵耕读”,炉身的图腾是“衣锦还乡”。“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中国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而“衣锦还乡”是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当然也是为了炫耀。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这种传统的纹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文化。

  这个清朝的纯银暖手炉,盖子上有龙的图腾,到了日本人手上后,他们给它做了一个木盒子保管起来,上面写了“唐物,纯银暖炉”,还有一双用来夹炭的银筷子。“唐物”,就是指中国人的东西。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它是被掠夺去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大家有钱了,它就回流了。

  这个清中期的白铜暖手炉,是在桐乡本地找到的,它是一件陪嫁品,主人已经去世。手炉也叫火炉,以前,嘉兴乡下嫁女儿必须带一个火炉,而且这个火炉里要有火,带去婆家代表红红火火、传宗接代的意思。这个风俗,如今还在延续。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这个手炉主人从结婚到过世,一次也舍不得用,所以它保存到现在依旧如新,相当精美。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来,是可以做传家宝的。

  中国人最早的取暖设备是火盆,暖手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民国时期,汤婆子开始流行起来。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人干脆讨个盐水瓶装上热水取暖。后来有了热水袋,到了2000年以后,空调、地暖逐渐流行,暖炉几乎绝迹了。归建洪说,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管好这些带有乡愁的老器物,弘扬传统文化。

  堰头暖炉文化博物馆馆长(学习强国红色宣讲员)归建洪:我们这个暖炉文化博物馆,也是学习强国主题展馆,我既是馆长,又是红色宣讲员,我要把暖炉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