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12月1日,《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学术论坛在成都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60余位学者参会。
《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以“互鉴共进”“共融共赢”为原则,立足前沿、着眼实践、注重创新,坚持学术性、原创性和地域性特色,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及巴蜀文化传承、发展与传播。集刊聚焦重塑文明观和重写文明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蜀学”复兴与“学术川军”、巴蜀文化及其数字化工程、巴蜀文学地理学研究、“一带一路”文学艺术研究、交叉学科与新文科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等问题,寻找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答案与文学路径,以跨国别、跨地域、跨文明、跨文化等诸多视角考察多元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文学研究新路径,增强文明互鉴意识与地方文化自信,助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文学在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文明对话与互鉴的纽带与桥梁,是文化凝聚、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路径,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遣队、生力军和主渠道。”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主编杨玉华表示,随着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文明及文学的传承、传播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融的历史大势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集刊这个平台,通过学者们的深入研讨、观点交锋、思想碰撞和互鉴交流,将在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方面形成许多新见解、新共识、新思想,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在赠书环节,杨玉华分别向成都图书馆文献采编部主任刘伟和成都大学图书馆馆长桂世权教授赠书,并接收捐赠证书。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的学术定位与发展路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洞察、文明互鉴的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价值、文学研究在推动文明互鉴进程中的功能阐释与实践探索等议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