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传统药物治疗方法虽有效缓解症状,却往往难以根治,且伴随一定副作用,限制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房颤消融手术的发展
1987年的里程碑事件:由美国梅奥诊所完成的世界首例射频消融手术,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虽非直接针对房颤,却意外激发了射频能量在房颤治疗中的潜力想象。
基础理论奠基: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射频消融对房颤的适用性,特别是肺静脉口隔离(PVIs)策略的提出,明确了射频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核心路径。
早期困难与突破:早期的射频消融面临技术难题,包括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等问题,但在持续的研究与改进下,这些问题逐渐得到克服。
标准化与规范建立:进入21世纪初,随着更多的临床经验积累,一系列手术操作指南与质量控制标准陆续出台,大大促进了射频消融治疗。
技术创新:2005年起,新型导管设计、三维映像技术、磁导航系统等的引入,极大提升了手术的精确度与效率,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不适感,同时增加了射频消融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应用领域扩展:射频消融不再局限于阵发性房颤,开始广泛应用于持续性房颤乃至永久性房颤的治疗,且在某些情况下作为一线治疗选择,展示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时间进入2020年代,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成熟,医学界也在探索其他能量消融的技术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于是“脉冲消融”出现了,“脉冲消融”技术的出现,以其独到之处,有望成为房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脉冲消融:原理与革新
颠覆传统,重塑规则:脉冲消融技术不同于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所依赖的热能原理,取而代之的是瞬时、高电压的电脉冲,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破坏异常电路,实现精准靶向,而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热损伤,促使心脏回归正常节律,展现出了比传统射频消融更精确、更温和的特点。
精准击打,兼顾全局:此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对异常电生理节点的高度精确击打,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健康心肌结构的完整性,以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该技术能在保证高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心脏周围健康组织的伤害,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助力康复,改善生活:得益于脉冲消融的心肌选择性,患者术后的恢复周期得到缩短,生活质量提高,为长期受房颤折磨的患者带来了切实可见的改变。
科研动态:从实验室到临床一线
国际认可,循证前行:一系列权威临床研究,包括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均证明了脉冲消融在处理阵发性房颤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抗凝药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迭代,普及应用: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将脉冲消融纳入常规治疗流程,惠及数万计患者,展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为何脉冲消融备受瞩目
患者需求导向: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脉冲消融意味着更少的不适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针对阵发性房颤,它提供了传统方法(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之外的新路径。
医学界的期待:目前研究表明这一技术在降低再发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是推动房颤治疗走向精细化、个性化的重要工具。
展望未来:心的希望
脉冲消融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房颤治疗的手段,也激发了人们对医学创新的无限遐想。但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应用和研究来提高脉冲消融技术的成熟度,可以预见,脉冲消融未来也会和射频消融一样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团队从患者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治愈房颤病患的最佳术式,经过多年上万例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探索精炼出的“肺静脉隔离及转子消融的胸科术式”和“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除此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并在上海率先开展房颤零射线消融手术和脉冲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