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11月底,资阳市乐至县东山镇东乐村现代蚕桑产业园,一年一度的冬管季正式到来。种桑、养蚕、卖茧,当地养蚕大户一年的最高收入能达七八十万元。
乐至县是养蚕大县,高峰时全县有10万蚕农。养蚕缫丝这门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业,如今也踏上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在日前公布的四川省2024年“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中,由乐至县本土企业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旗丝绸”)申报的“智慧蚕桑数据推进‘桑都’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入选。
传统蚕桑行业转型之初遭遇“卡壳”
相比于其他种养殖业,蚕桑行业的管理方式更传统、更依赖人工。
诞生于1958年的红旗丝绸,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厂管茧站”模式仍在运行的丝绸企业。收茧是每年种桑养蚕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而这一环节仍大量依赖人工操作。长期以来,收茧过程中的蚕茧评级、称重、算账、付款、统计都是依靠人工操作。
“一杆秤四个人,一人评级、一人算账、一人填单,还有一人付款。收茧的高峰时段,一个茧站需要八九台秤,每台秤每天收购三四百户蚕农的鲜茧,人山人海的茧站,卖茧队伍能从凌晨四五点排到第二天半夜一两点。这种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收茧方式极易出错,公司和蚕农之间经常为排队、支付问题产生矛盾。”红旗丝绸技术总监隆有志说。
更让公司和蚕农头疼的是,蚕茧需要在蚕蛹化蛾前的窗口期收购,并且收购后需要快速烘干。一旦收茧时间延长,蛹化蛾,茧变性,质量就会严重受损。
进入信息技术时代,蚕桑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势在必行。但是,企业在转型之初便遭遇了“卡壳”。
“不同于种植、养殖以及其他标准化农产品加工行业,蚕桑行业涉及到的数据要素众多,且因收购环境复杂指标差异大,个性化需求多。”红旗丝绸工程师雷刚说。“例如化蛹率、解舒率、出丝率等几十项数据和蚕茧质量如何互相影响?很多技术公司拿到这些数据很是头疼,也觉得这种数字系统开发市场潜力不大。行业内不少丝绸企业都想数字化转型,最后半途而废。”
收购效率提高40%以上,产品质量提升2个等级
2019年10月,正是秋茧收购季节,经过前期上万户蚕农的信息采集以及大量测试,红旗丝绸“桑茧丝绸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在乐至县童家镇、东山镇小范围示范应用。
一张定制的蚕农IC卡,记录了每一位蚕农的养殖数据。收茧时,智能电子秤可以立即将蚕茧毛重、皮重、净重记录下来并传入系统。这一批茧的收购费用也随即通过系统记录的蚕农银行账号,及时入账。
“仅仅是让收茧这一个环节‘数字化’,我们每一个收购站点就能减少2—3个人工。公司和蚕农之间的收购矛盾也大幅度减少,收购效率提升40%以上。”雷刚说。
此外,通过全县蚕农养殖、桑园面积等数据汇总,公司还能预判下一季度蚕茧收购规模,调控各个茧站仓库库存容量,避免蚕茧收购后无法堆放,造成蚕茧变性质量下降等问题。
数据也在提升产品的质量。由于数字化系统大幅提升了收购效率,降低了因收购时间过长导致的蚕茧变性率,生产原料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目前公司生产的生丝级别重要考核指标“洁净度”达到了94.75分以上,6A级生丝成品占80%,比2019年以前提高2个等级,价格每吨增加了6万元以上。并且获得了欧盟有机生丝生产认证,享受客户免检待遇。
如今,数字化转型正在红旗丝绸各个生产环节延伸开来。在生产环节,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已经测试运行半年,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段时间,工厂的AI智能化选茧机器人正在测试中,选茧效率一追上人工,就在生产上铺开,完全替代人工选茧。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