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看一场穿越千年的月色|荔枝时评

“怀民亦未寝”,看一场穿越千年的月色|荔枝时评
2024年11月27日 16:28 媒体滚动

转自:荔枝新闻

文/周燃

(作者周燃,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1000年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两名雅士“相与步于中庭”,看月光婆娑、积水空明、竹柏逐影。他们二人,一位叫苏轼,一位叫张怀民。他俩或许不会想到,这一次看似平常的漫步,在千年后被人们津津乐道且心驰神往;张怀民更不会想到,一次在大晚上被“叫醒”的经历,让自己成为了千年后的“网红大咖”。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我们看到,在网络平台,有人“激烈”地讨论张怀民是真没睡还是被苏轼叫醒的;有人根据想象做出了张怀民表情包、画出了那天晚上两人漫步中庭的漫画;有人在熬夜时打趣一句“怀民亦未寝”;还有人过起了“张怀民被叫醒纪念日”……其实,当张怀民成为“国民IP”,和他一起穿越千年的,不仅是那晚的月色,更是具有超强“时光穿透力”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那份独特的中国式智慧、中国式浪漫、中国式豁达。

网友对“怀民亦未寝”的理解。图/社交平台截图网友对“怀民亦未寝”的理解。图/社交平台截图

张怀民的走红,首先源自庞大的“群众基础”,那是中国人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毕竟,《记承天寺夜游》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中小学时期的必背篇目,构成了我们共同的交流语境与精神世界。而且,在中国人的认知中,苏轼的名字是有着特殊的分量与地位的,“被苏轼叫醒的人”自然也就更容易被记住。张怀民是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人,也是从课本与传统文化中“走出”的人,我们与他之间的那份熟悉感、亲近感,正是中国人共享的文化基因赋予我们的。

今天,人们屡屡提及张怀民,绝不止于玩梗,更是一份情感的沟通与诉说。这份情感,是在夜色如水、月光皎洁之时,漫步园中的雅兴与志趣;是对能够拥有一位知己,可彻夜长谈、共话心声的期盼;是对二人在人生失意之时,仍能自称闲人、欢欣赏月的豁达的赞叹与敬佩。是啊,生活中的我们,经历着曲折与奔忙、失意与得意,但一定都很羡慕苏轼与张怀民在那月夜之下的惬意吧。这份浪漫,正是千年前的他们,穿越文化长廊与时光长河,送给我们的礼物。

“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教育完成了闭环?”这是在社交平台中很火的一个话题,很多人对此的回答是,“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是啊,曾经我们在课文中读着的“他人的人生”,很可能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自己的日常”。当岁月把当年对课文的懵懂体悟,酝酿成如今对生活的深沉感知,我们会猛地发现,什么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以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究竟藏着怎样通透的智慧、博大的哲理。就像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着不同的赏月心境,但不变的是,月亮千年如故,而我们的内心也总有澄澈的理由。

苏轼与张怀民在那个夜晚彼此陪伴,也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陪伴了无数人。他们当年所见之明月,与我们今天哼唱的“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中的月亮,正是同一轮。“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倘若能配上“若是晨风还没来,晚风也可吹入怀,吹着那一地树影温柔摇摆”的旋律,应该也是应景的。明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希望千年后的我们,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张怀民”,然后与他一起,“竹杖芒鞋轻胜马,但赏明月与竹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轼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11-22 英思特 301622 22.3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