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精彩观点
1 对于成都这座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人口规模突破2000万的超大城市而言,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将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获得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成都应当以民营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需求为导向,结合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及“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3 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已从单一的企业集聚地,逐渐向各主体深度链接、互动共生的产业孵化地演变,因此,探索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集成的园区综合体制改革,成了成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编者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此,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作出明确部署,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有何重大作用?成都如何立足自身优势,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本期《锦观智库·经济观察+》栏目,聚焦市委全会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成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产业园区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紧密关系等议题,分别采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所李雪、营商所简青、产业所宋瑶三位专家学者。
专家简介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雪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专业首席研究员 简青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宋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为其他方面改革提供强大牵引力
锦观智库:对成都这座经济总量已经迈上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而言,拼经济、搞建设,才能为其他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其他各方面有何重大意义?
李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成都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人口规模突破2000万,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将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获得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成都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健全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建立健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等举措,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重大项目参与、成长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塑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占经营主体比重超九成的民营主体健康发展,将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动力。
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成都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谋划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健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体制机制、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以及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等更多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未来产业抢赛道,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将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
有利于更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全面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以及落细落实减负稳岗、强化企业园区用工保障监测调度等措施,从根源上抓好就业、增收、公服等民生实事,将进一步实现更有质量的充分就业、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更显均衡的公服配套,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持续擦亮成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名片。
重点领域突破
带动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锦观智库:从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到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成都如何结合自身特色与基础优势,集中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简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成都应当以民营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需求为导向,结合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及“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深化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重点要素+产业园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民营企业土地、人才、金融、能源等要素供给保障,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总结蛟龙港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工业园区、累计招引千家企业的成功经验,探索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民营经济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园区加强分工协同、资源共享、串“珠”成“链”,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园区综合服务水平,做好基础设施“硬支撑”,做优金融、法律、科创等“软服务”,做精教育、医疗、居住等配套,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市场拓展+场景平台”结合,加强发展赋能。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向民营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基于重大工程项目打造可体验、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场景,完善应用场景筛选、发布、对接常态化机制,向有技术供给能力和运营经验的民营企业倾斜和释放城市机会。搭建银企、产研、产销、上下游交流对接平台,引导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生态圈,推动更多民营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商清单,提升重点企业、产业、项目的本地配套率。
三是“政策促进+服务提升”结合,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涉企重大政策制定和评估机制,强化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适度降低民营企业享受政策支持的门槛,加快资金“直达快享”。定期举办“蓉易见·民企会客厅”活动,健全民营企业问题诉求直报办理“啄木鸟”机制,推广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难、一对一服务”模式。发挥行业商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政府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民营大中小企业多样化交流合作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
抓经济必须抓园区
园区体制改革赋能经济体制改革
锦观智库:在园区机构设置、园区推进和运营机制等方面,成都开展了哪些探索?接下来,如何以“抓经济必须抓园区”为导向,持续优化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批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宋瑶: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当前,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已从单一的企业集聚地,逐渐向各主体深度链接、互动共生的产业孵化地演变,因此探索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集成的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就成了成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当前,成都深刻把握“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的发展导向,通过“立园”“满园”两大路径,优化提出多层次、分领域、有侧重的“3+22+N”园区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市—区(市)县—园区”三级发力,积极探索“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政区合一”“法定机构”等管理运营模式,逐步搭建起推动产业园区发展的“四梁八柱”。
面向未来,打造形成高投资强度、高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服务水平的载体空间,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好从“建”到“营”的下半篇文章。由此,成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第一,“一下一上”提高园区服务效能。“下”即通过直接赋权、委托行使等方式,推动“市—区(市)县”两级管理权限有序下放。“上”即对园区暂无条件承接的权限,组建专班上门服务。基于此,可以进一步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营商环境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的优质项目服务标杆为切入口,全面打响“成都营商环境”品牌。
第二,“一减一增”提高资源配置效能。“减”即低效用地减量化,可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更具弹性的产业空间等方式,为“镇园之宝”、优质项目等的优先快捷落地做好产业承载空间储备。“增”即增强资金保障,可以通过联合国有投资公司、龙头企业设立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推动“投资+招引”协同联动。
第三,打造“两个平台”提高招商运营效能。一个是可视化的全市产业园区投资云平台,面向政府、园区、企业等多个端口实施项目和载体智慧管理,打造“投资成都第一站”。另一个是专业化的园区服务平台,如成立市级产业园区协会、联盟等,为产业园区提供政策研讨、产业咨询、教育培训、招商服务、人才推荐、商务会展等公共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金陈 陈仕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