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肥先为皖北行署治所,后为安徽省省会。建市后的合肥,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建阵地、打基础、谋发展、创品牌逐渐兴旺发展的过程。
文化场馆和院团的建立
1949年设立皖北区合肥文化馆(后更名为合肥市人民文化馆);重建肥光电影院;成立皖北新华书店总店(合肥市新华书店前身)。1951年,皖北行署贯彻执行国家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接收民间平民剧社,并于1955年成立安徽省庐剧团(合肥市庐剧团前身)。1952年,合肥市政府将新民大戏院翻建成合肥市第一家国营剧场——合肥剧场。1955年,合肥市政府拨专款盖简易曲艺场,后新建合肥市第一曲艺场。1956年,在建立合肥市文化馆的同时,设立东市、西市、中市、郊区四个文化分馆;同年合肥市文化局接收私营人民剧社,翻建成淝滨剧场,并成立合肥市人民剧团。1958年合肥市曲艺团成立,合肥市图书馆也同时建立。合肥新华书店在私营改造、网点建设、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图书发行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自1955年开始,先后建成了解放电影院、光明电影院、长淮电影院。合肥市电影发行机构也于1958年建立。到1959年,全市已拥有各类放映单位86个和4个专业电影院。1960年长江剧院落成。
戏曲艺术的发展
戏曲艺术的发展也令人欣喜。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新唱腔广为流传。庐剧演员王本银、丁玉兰获华东戏曲演出一等奖。1957 年,庐剧团赴京汇报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演员。1966年之前,庐剧共创作、改编、移植、上演了100多个剧目,庐剧艺术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曲艺团的相声、说唱、评弹竞相媲美,传统和现代曲目深受群众欢迎。到了1962年,曲艺团已拥有50多名演员、11个曲种, 一批演员享誉曲坛, 并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文化馆建馆初期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组织了3个业务剧团。积极辅导群众文化活动,上演了数百个现代题材的节目。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合肥和全国电影行业一样,许多优秀国产影片深受观众喜爱。
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来,合肥市文化事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一个专业艺术、群众艺术、文物图书、剧场影院、文化产业、专业广告等较为齐全的文化系统,文化直属单位18个。1980 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使合肥文化事业又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
1984年,庐剧电视剧《情仇》《双锁柜》等拍摄杀青,《情仇》入选全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同年在全国首届相声大赛上,《渔老万》又获得创作一等奖等7项奖牌,合肥市曲艺团成为合肥市首次在全国获奖的文艺单位。
1984 年,合肥市歌舞团演出的歌剧《冰湖上的篝火》获得省级大奖并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很高的评价。近些年来,又先后推出了大型歌剧《火鸟》、大型喜剧《都市风情》、大型歌舞《共和国抒情》、大型春节晚会《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大型庐剧《奇债情缘》《老城隍、新城隍》《好人王科长》等等。
文化市场管理有序
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于1984年就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部门为主管,公安、工商部门相配合的管理模式。1981年,合肥市制定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规定》,经过合肥市人大批准实施;1988年制定的《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办法》,经过安徽省人大批准,为全省最早的一部文管法规。另外,还相继制定了歌舞厅、录像、书刊、电子游戏、音乐茶座等单项法规20多个。1986年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文化部领导赞扬了合肥市的经验。 据《安徽画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