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的赤松茸迎来收获的黄金时节。杨树林下,用竹棍看似随意地拨开灰黄的落叶,一朵朵赤松茸便展现在眼前。
赤松茸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维生素,其鲜食的口感与松茸极为相似,价格却比松茸低廉很多,深受人们喜爱,有着“菌中之王”的美称。
文/片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 聊城报道
变废为宝
木材下脚料当基料
“一级的短且有粗度,二级的稍微长点但也有粗度,再长的话就是三级的了。”张高虎是菜屯镇凤凰新村周桥网格党支部书记,也是菜屯镇首批种植赤松茸并最先吃到“红利”的人。他口中的“级别”,是赤松茸在市场上的分类,一级赤松茸的单价能卖到15至17块钱,二级的能够卖到9至10块钱,三级的也能卖到5至6块钱。
张高虎种植赤松茸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菜屯镇林木资源丰富,林下闲置土地众多,镇党委从夏津了解到了林下赤松茸的种植项目,觉得不错,决定一试。“第一年种了50亩,第二年种了20亩,但这20亩的效益比50亩还要多。”此前,照搬套用的种植方法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高收益,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再加上销路并未成功打通,第一年,张高虎没有挣到钱。
老百姓看到新项目不挣钱,纷纷产生了退意。但张高虎不怕,铆足了劲儿寻方法,经过多次请教专家,他发现,菜屯镇每天都产生的大量木材下脚料,正是培育赤松茸的好基料。“原来用的是从外边买进来的稻壳、豆壳,只能起到支撑作用,但不含营养,还不少花钱。后来把这些去了,只使用当地的树皮和玉米芯。”张高虎称,用树皮培育出来的赤松茸口感好,产量更高,赤松茸收获后,这些基料原地粉碎成为有机质,还能对树木生长起到作用,“比不种植赤松茸的林子,采伐的时候能多卖三四百元”。
省心又增收
1亩地年收入1万元
林下赤松茸种植,既能充分利用木材加工废弃的下脚料,又唤醒了全镇闲置的林下资源,形成了“沙地种树-树木旋皮-树皮种赤松茸-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产业循环,取得了1+1>2的效果。
“不能上肥、不能打药,必须纯天然生长,一打药它就会死亡。”赤松茸的生存环境必须保证绝对的天然性,这个要求,反倒减轻了张高虎的工作负担,且赤松茸对土壤没有要求,只需要气候阴凉,温度保持在20℃左右,就可以生长得很好。用张高虎的话说,在合适的条件下种植赤松茸,就可“撂地里不用管”,静待收获。
菜屯镇种植的经济林一般六年一采伐,张高虎称,成长三年的树林用来种赤松茸最好,因为够高够大,可以遮阳。赤松茸一般情况下不重茬,避免受到杂菌的影响,“今年在这里种,明年就挪个地方,菜屯有的是林子。”说到这儿,张高虎满满的底气,数不清的林地,给了当地种植赤松茸最大的优势。
现在,菜屯镇由新村党委领办赤松茸种植合作社,采取“新村党委+合作社+联建企业”的方式筹集资金,发展种植基地,菜屯镇赤松茸种植面积有100多亩。赤松茸一年两收,一亩地的年产量有三四千斤,去除成本,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成本一开始比较高,一亩地要投入六七千元,现在只需要三千五左右。”张高虎说。
冬闲变冬忙
带动“银发族”就业
赤松茸八月底九月初开始种植,45天时间即可出菇,年前的采收期在40天左右,“只要不上冻就会一直出,-2℃以后就不太行了。”春节过后,赤松茸从4月份便可以采摘,一直持续到五月中旬,“但今年特殊,气温上升得慢,六一的时候还在采收,超过28℃就不出了。”张高虎说。
赤松茸到了成熟期,需要天天采摘。菜屯镇瞅准这个机会,又带动了镇上的一批“银发族”就业。“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天来采个蘑菇也不会很累,一天能挣个七八十元。”张高虎称,自己的40亩地在收获的高峰期一天需要60个人,低峰期需要十余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老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带动了乡村振兴。
采收的赤松茸快速打包冷存,大部分都是以鲜货渠道往外售卖。张高虎称,自己已有固定经销商,最近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来询问,“这几年省心了,从种植到销售都不成问题,去上海隔天就到,那里的市场销售量很大,一天就能卖上千件(五斤一件)”。
此外,菜屯镇还将赤松茸加工成盐水菇、做成赤松茸酱,延长产业链,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地域特色品牌,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
这一道舌尖上的美味,被送到远方的餐桌上,将丰收的喜悦留在了村民的脸上。赤松茸破土生“金”,冬闲变冬忙,让菜屯镇又拿到了一把以特色种植业助农致富的“金钥匙”。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