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马先勇昔日工作照。
苏-57“旱地拔葱”,歼-35A身披彩虹惊艳全场,对于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亮点,67岁的马先勇娓娓道来。作为曾经的一名空军机务兵,他说“感触很深”。
掌握多机型维修技能
40多年前,马先勇从肥东老家应征入伍,“有幸穿上了空军的服装,是上绿下蓝,实现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青春梦想。”经过8个多月的学习与实践,他被分配至空军航空兵某师,从此与飞机结缘。
“经过3个月的老兵传帮带,我第一个放‘单飞’。”他解释,“单飞”即在同期入伍新兵中,老兵师傅让其单独维护一架飞机。他回忆,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他经常背机械专业技术数据,默画线路图。烈日下,他坚持在飞机上进行岗位大练兵,风雨中,坚持做飞行机械检查。
12年军旅生活,马先勇掌握了多种机型维修技能,做到机务保障安全无差错。他先后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机务工作者”,多次受到师团嘉奖。
全力保障飞行安全
马先勇告诉记者,作为机务兵,必须熟练操作规程,对飞机进行精心维护与检查,寻找疑点,通宵达旦地排除飞机故障隐患,让其时刻处于良好待战状态。
机务兵也有分工。马先勇介绍,有负责无线电的,有管雷达的,也有专管机械的,“打个比方,就像医院有外科、内科等科室分工,机务一般也是各司其职,如有需要,会进行会诊。”
马先勇说,机务兵是辛苦活。他和战友早上约5点起床,洗漱后拎着工作包乘车奔向机场。“每个机务人员都有个小包,里面放着工作日记。”他介绍,机务兵也被称为“三线跑”,三线即起飞线、着陆线和加油线。起飞线主要做飞行前检查,着陆线侧重与飞行员沟通飞行情况,加油线主要完成换轮胎、加油料等工作。
“从早到晚,有故障要加班到天亮,有时需要连续工作10个多小时。”马先勇笑称,对体力有较高的要求。
马先勇回忆,当年条件较为艰苦,他和战友工作在用土或石头垒起的机窝(机窝是一种用于掩蔽飞机的露天工事,通常被称为飞机掩体)。因南方台风多,他们要提前将机窝中的飞机三个起落架全部固定好,保障飞机安全。
昔日场景历历在目
讲到过往,有苦有累,但马先勇十分骄傲,他将其维护的战机称为“战鹰”。当年,听到塔台指挥口令,飞行员与机械师默契完成各种手示动作,战机开车滑行,“随着一阵清脆的发动机轰鸣声,迎着一轮朝霞,战鹰翱翔于祖国的辽阔蓝天。”
当夜航飞行时,机场四周各种信号灯光交织。他说,战机就像一只只披着金光的银雁,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他至今记得,机组人员听着手表的指针滴答声,心情有些紧张,翘首仰望天空,等待战机起飞,或安全顺利返航。
马先勇说,昔日战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犹在耳,机场停机坪、跑道、塔台指挥所的场景历历在目,“难忘的军旅生涯,永远心中畅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