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翔 (图片由成都体育学院提供)
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大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成都体育学院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纵深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构建以“体育精神”为主线的大思政格局以体树人,以文化人。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6所体育院校之一。自创设以来,学校就秉持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积极搭建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三全育人”组织构架,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点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党建引领,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地位。学校始终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各环节,将育人成效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审、人才评聘等各方面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是学院领头,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运行机制。学校不断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协同配合、基层组织落实的领导架构和工作体系,出台《成都体育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资源保障,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能技术、智慧课堂、智行实践”的“三智一体”思政教学创新模式。
三是品牌见效,强化立德树人工作的具体成效。学校不断推进党建和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校覆盖”的党建工作品牌矩阵。近年来,学校以全省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项目为牵引,全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及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评选活动,打造“时政十分钟”课堂教学创优品牌项目和“体育与中国革命”省级虚拟仿真博物馆特色项目,以“体育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思政项目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红色火炬”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十大“党建工作品牌”。建成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华国术院。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健全机制,提升质量。成都体育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深化“以‘本’为本、以‘用’为上、以‘特’为翼、以‘师’为先”办学理念,淬炼出“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体艺并蓄”办学特色,在推进体教融合改革中持续探索一流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凸显教学中心地位。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紧扣新质生产力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一体化课程模块,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更加契合,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优化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照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逐步构建起跨学科的一流课程群和“国家级、省级、校级”立体化教材体系。近年来,学校体育类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达75%,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余门,7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牵头编写全省唯一入选第一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体育史》,1人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教育教学。学校坚持把教育教学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秉承“融合共享、开放互动、生态集约、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建成占地面积15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的智慧、和谐、美丽校园,建成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教学训练场馆和风景宜人、错落有致的“七山五湖三广场”,开发出技术领先、服务驱动的“智慧校园”应用平台,以智慧化师生服务体系支撑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升级转型。
四是优化质保体系,稳步提升培养质量。学校牢牢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切实发挥质量标准在保障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中的导向和基准作用,不断深化“五育”评价改革,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以产教研用为抓手的人才供给模式
以用为上,服务社会。成都体育学院牢牢把握“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教育、体育和健康资源优势,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重点做到三个对接——
一是做好人才供需结构的对接,打造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学校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体育学为主体、运动医学为重点、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大体育学科新格局。近年来,学校体育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方阵,4个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名单,打造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和“+体育”优势专业群,为全省教育、体育和健康事业发展培养了数万名“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是做好体教融合发展的对接,打造交流合作示范阵地。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平台,创新“省队校办”共建模式,在艺术体操、体操、散打等项目上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自主培养出奥运冠军黄张嘉洋等一大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获得巴黎奥运会4金3银等各类大赛奖牌2800余枚;学校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先后与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上合”马拉松训练基地、“上合”国家体育与运动康复研究院,以及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在亚洲授权认证建设的首个国际性大学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国际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国际体育合作平台,承担起西部体育对外交往“锚点”的重要职责。
三是做好运动促进健康的对接,打造运动医学应用样板。学校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深耕“运动损伤与康复”等领域的积淀与优势,创建了“郑氏中医运动医学”实践应用模式,常年服务国家夏季、冬季奥运会运动项目和省队全运会备战,为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医疗保障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学校积极推动运动与健康前沿研究,形成以“国际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会议”和全国唯一的运动医学类英文期刊《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SMHS)为代表,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高水平运动与健康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运动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成体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成都体育学院将准确把握省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谋划部署,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和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卓尔不群”的价值追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用实际行动交出“教育强省,成体何为”的满意答卷。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