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雪松
在北京西南地区,有一家百姓身边的红色流动医院——其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以下简称“房山医院”),连续17年坚持送医下乡、进山,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医院”。
11月7日,近20家媒体记者组成的“中央媒体医院行”采访调研团,来到房山医院采访,红色流动医院受到了记者们的关注。
“我们的‘红色流动医院’成立于2007年,最初叫‘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刚开始,我们从几位专家、一个药箱,徒步走进山区农村义诊开始,寒来暑往,风雨兼程,一直坚持到现在。至今,已经坚持基层巡诊1940多天,诊断治疗近20万人次,发放健康宣传材料近50万份,通过合作医疗报销253万多元,为群众节省交通支出近2000万元。”红色流动医院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2009年,房山医院投资百余万元改装了两辆大客车,把中医专家巡回医疗队升格成了“中医流动医院”。两辆改装后的大客车,一辆作为检查车,内配常规化验、彩超、心电图等功能检查;另一辆作为药房车,配备了300多种中药饮片,250多种中成药,基本上可以满足山区群众的用药需求。
该负责人介绍,为丰富诊疗内涵,房山医院还从各科室抽调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专家30余名定期轮换巡诊,尽力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历经17年的发展,房山医院创建的“红色流动医院”职能在持续更新和完善,现在已涵盖中医药基层诊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及拓展服务等综合职能。
据房山医院院长孙鲁英介绍,从2018年6月开始,房山医院开启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模式。近年来,房山医院在“校地共建”模式下,参照高校附属医院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为“校地合作”办院的典范。
“以2022年获批‘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单位’为标志,我们医院由此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全力推动全院学术创新,在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形成了独属于我们的品牌效应。与此同时,重点专科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孙鲁英说。
近几年,房山医院连续获得了多项发展成就,肾病科、心血管病科入选了北京市首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且肾病科荣获“首都中医药榜样科室”荣誉称号;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肺病科、风湿科入选北京市第二批赶超类“十四五”中医药重点专科。2024年,房山医院的康复科又入选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室建设项目。
孙鲁英介绍说,房山医院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依托国家级重点专科内分泌科,于2021年引进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房山分中心(MMC),将中医的“医针药结合”融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慢病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中西医结合MMC“一站式”全程管理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中心共享的多重获益的诊疗模式。
目前,房山医院由一个总院区、3个分院区组成,其中,新院区工程于2023年3月开工建设,今年8月,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新院区的位置,距离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校区仅3公里。
“我们医院全院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全院职工对医院的发展都寄予厚望。未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房山,辐射北京周边地区,在新形势、新医改、新需求的驱动下,恪守红色初心,拓展服务方式,全力建设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医教研全面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中医院。”谈及医院以后的发展,孙鲁英如此表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