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时代的“老派礼物”,那些还在写信的人

快餐时代的“老派礼物”,那些还在写信的人
2024年11月13日 22:13 北京青年报

快节奏的社会,写信这件“耗时费力”的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成了一种“奢侈”。

然而,仍有部分年轻人钟情于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不断重新“解锁”寄挂号信这一“技能”。

在互联网时代,书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们在网络上寻觅笔友,与陌生人分享见闻。对他们而言,这种“复兴”不仅是对书信的怀旧,更是对人际连接方式的重新思考。

在即时通信如此便捷的今天,手写信件成为一种珍贵的表达,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多了一些真实和深刻。

寄出人生第一封挂号信

今年4月的一天,刘玉叶走进了一家邮局。她事先在网上精心挑选了喜爱的信封和邮票,那些会让她觉得手中的信件更有“温度”。

工作人员接过信件,放在秤上称重,问道:“信寄到哪里呢?”刘玉叶赶忙回答:“福建,寄到福建。”

工作人员熟练地拿起邮戳,干脆有力的一声“咚”,邮戳清晰地印在信封上。接着,工作人员仔细地贴上条形码,又递给刘玉叶一张带有相同条形码的纸条,告知她可借此追踪信件的物流信息。

说起信封上邮票的面值,刘玉叶只记得大约是三四元钱,“这和快递相比,可便宜太多了”。

刘玉叶精心挑选的邮票刘玉叶精心挑选的邮票

22岁的刘玉叶正在读大四,几年前参军入伍,在部队时就经常用纸笔书写,如今退伍一年多,但用笔墨表达内心的习惯和情感仍延续着。

一天,她突然想到可以给部队的班长写封信,把退伍后的感受记录一下。

当时,刘玉叶在学习与生活的道路上遭遇了坎坷。她形容那种感觉就像被阴霾笼罩一般,加上寒冷的天气,她的状态很不好。

然而,就像四季的更迭总会带来新的希望。随着一段时间的调整,刘玉叶觉得自己慢慢走出了阴霾。她不禁想到,在部队训练时,也常会遭遇挫折和质疑,但班长总会教导她们要迎难而上。

寄信前,她只是向战友确认了一下班长是否还在单位,并没有提前联系。“我担心一旦联系,班长可能会在手机上问我,那样充满仪式感的信件交流就没意义了。”刘玉叶解释。

写信时,因为担心涂改过多会影响信件的美观,刘玉叶先在Word文档里撰写了初稿。

其间,她的想法不断涌现,又反复补充修改几次,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三个月。待内容基本完善后,她才小心翼翼地誊抄到A4纸上,满满三四页。

“亲爱的班长,我是某某年服役的刘玉叶,您还记得我吗?”刘玉叶在信中一笔一划地倾诉着退伍后的感受与经历。

信的结尾,她告诉班长,如果方便的话希望也能收到班长的回信,并附上了自己的地址。

这就是刘玉叶寄出第一封挂号信的经历。在此之前,她对平信和挂号信的区别并不了解,甚至不确定如今是否还有人寄信,邮政的寄信窗口是否还在营业。因此,她还专门到社交平台搜索了寄信的步骤。

刘玉叶寄给班长的信刘玉叶寄给班长的信

信件寄出后,刘玉叶陷入了期待。她时不时惦记起信件的“行程”:“现在到哪儿了?是不是已经过了长江?快到福建了吧?”物流记录的页面在一天中被她不断地打开。

当物流显示“信件正在派送”时,刘玉叶又开始担心:“信件有没有顺利送到班长手上?她现在有没有空看信?这时她是正在训练,还是在休息?”这些念头在刘玉叶脑海里不停地打转。

挂号信都会有物流追踪挂号信都会有物流追踪

寄出到签收仅仅三天的时间,这比刘玉叶预想中要快。但当她看到信件状态显示“已签收”时,心又悬了起来,她怕班长看信后没有空回信,或是就直接在手机上回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她准备把这件事暂时放下时,物流消息突然显示有一封回信,“是班长寄出的!”刘玉叶心里满是欢喜。

几天后,班长的回信被送到了学校的收发室。取信时,刘玉叶才第一次走进学校的收发室,借此机会看清了里面的样子。

拆开信后,刘玉叶没想到,信上更多的是班长对她的肯定和认同。从字字句句中,班长读出了刘玉叶的成长和努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说她自己也被激励和鼓舞了。

在信的结尾,班长毫不保留地传递了对刘玉叶的感激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留队与否,当班长多久,我都会记得你的这封来信……提醒自己牢记初心,方得始终。”

如今,刘玉叶彻底喜欢上了这种“仪式感”,写信变成了她在繁忙学业中的一种期待。即便最近忙着考研,时间不够或者不方便,她也会“固执”地使用电子邮件和朋友交流。

刘玉叶爱上了充满“仪式感”的信件交流刘玉叶爱上了充满“仪式感”的信件交流

受奶奶影响,她从小就写信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和刘玉叶一样,激动且欣喜地分享自己寄出第一封挂号信的经历。

也有一部分人则是一直执著于写信这种方式。对他们而言,曾经极为平常的信件,在当今的“快餐时代”,像一份充满复古韵味的“老派礼物”,代表着特殊的仪式感。

吖哲(化名)从小学时开始就与别人有书信往来,而她的书信往来对象包括同学、朋友,也有表姐、表哥。

小时候写信,她常会不知从何下笔,只简单地询问一些极为日常的话题,例如“吃饭了没”。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既可爱又好笑。

有趣的是,现在,她偶尔也会给表哥表姐写信,因为她觉得这种通信方式和在微信上聊天或回老家时见面聊天的感觉截然不同。

“大家见面时还会互相打趣:‘信写得那么文绉绉的,过来跟我聊八卦呀’。”吖哲笑着说。

吖哲手写的信吖哲手写的信

事实上,吖哲喜爱写信是受奶奶的影响。在奶奶所处的那个年代,书信是极为常见的沟通方式。当过兵的奶奶常和战友以书信交流。

吖哲还记得,奶奶有一个专门用来存放信件的小匣子。睡觉前,奶奶常会把近期收到的信拿出来,一封一封地读给她听。

最开始,吖哲还会模仿奶奶写信时常用的开头,如“见字如晤,展信舒颜”或“秋绥冬禧”,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

随着时光流逝,吖哲渐渐觉得写信也不需太过拘谨。当她读完一本书或游历过一处地方后,写信的风格就会比较偏向文艺、充满书生气;当她突然碰到一件特别开心有趣的事时,写信就会变得随性,开头直呼对方姓名,或是第一句话便写“你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什么吗?”

吖哲保留寄信回执吖哲保留寄信回执

在吖哲收到的诸多回信中,有不少使她受益匪浅。吖哲的老家位于广东一个山区,吖哲一直与一位曾到她小学支教的老师保持着书信联系,因为那位老师是她青春期小秘密的“守护者”。

上初中时,吖哲因为对一个男生心生好感,内心满是无助和困苦,但她又不敢和身边的人说,于是写信求助了支教老师。

老师在回信中告诉她,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在这个年龄段,会因为他人的某些优点而产生好感。“你喜欢他或许更多是因为欣赏他某方面的优点,例如学习成绩好,或是运动方面有天赋。这种喜欢更像是对他人优点的一种欣赏,是一种能促使自己进步、积极向上的喜欢。”

直至今日,吖哲都对支教老师的那封回信充满感激,因为它带吖哲迅速走出了青春期的迷茫。

吖哲收到的信吖哲收到的信

陌生网友互寄信件: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

在传统观念里,信件往往是寄给熟人的。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寄信也衍生出了新形态。

近年来,社交平台上互寄类的帖子层出不穷,某生活方式类平台上,关于“互寄”的话题已经有3000多万次浏览。与陌生人互寄明信片,或是寻找笔友互寄信件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独特爱好。

两年前,吖哲也开始在网上与陌生网友互寄信件。这一契机源于她当时身体欠佳,无法经常出门。而她又是个热爱自由、热衷旅行的人,便想到了通过写信认识更多的人,深刻了解不同地方的人与故事。

社交媒体上的互寄话题社交媒体上的互寄话题

大学生窃蓝(化名)写信的习惯可以追溯到小学,初中时这一习惯逐渐加深。直到高中,她都坚持给朋友手写生日信祝贺。

上大学后,窃蓝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件内容,吸引了不少同样喜欢这种方式的人。渐渐地,她和一些网友开始“互寄”,她会收到笔友寄来的手做干花、零食,还有他们用自拍照片设计成的明信片。

让窃蓝印象最深的笔友是一个16岁的小姑娘。到目前为止,两人通信过三次,分享了不少各自日常的喜怒哀乐。

窃蓝见证了小姑娘中考结束,开启高中生活,她也在回信中给小姑娘寄去了一些小礼物。

对窃蓝来说,收到信件时的那种感觉是惊喜的。比如在某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信的开头写着“见字如晤”或者“展信佳”,就仿佛与不见面的对方拥抱一样,给平凡无趣的日子增添了许多惊喜与浪漫。

窃蓝在网上发布的信件内容窃蓝在网上发布的信件内容

去年年底,微微(化名)在她的读书直播间里,与另一个人连线聊了近一个小时。初次相识,两人便觉得彼此投缘。

从那以后,她们成了一对“书搭子”。

不过,她们之间一直没有太多互动。直到有一天,对方发信息问微微“最近还在直播吗?”微微顺手拍下那段时间一直在做的树叶书签给对方看。对方称赞“从没见过有人把树叶书签做得这么好看”。微微开心地表示,“如果喜欢,完工后多送你几张。”

就这样,在2023年年末,微微寄出了人生中第一封给笔友的信。亲手制作的树叶书签也随着那封信去往了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

没想到,挂号信第二天就到达了目的地。能在新年前送出祝福,微微很欣慰。而她也在2024年新年伊始,收到了回信,对方还回寄给她一些旅游时得到的珍贵纪念品。

微微说,她们之间是纯粹的笔友关系,生活中完全没有交集,不需要了解对方的社交圈,只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要分享某个事情,才会提笔写信,接续情谊。

微微寄给笔友的树叶书签微微寄给笔友的树叶书签

微微觉得,时间对于在快节奏下生活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相当宝贵,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做一件比较“慢”的事,正说明了对纯粹友情的珍视。

集章文化带动互寄小潮流

近年来,随着集章文化的兴起,一些网友热衷于收集、分享带有地区特色的明信片和印章,这也进一步带动了互寄挂号信、明信片的小潮流。

社交平台上,在“章片(带印章的明信片)互寄”的帖子下,常有大量类似的评论,比如“蹲蹲互寄”“互寄滴滴”“互寄,私”等。

不仅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印章受欢迎,一些网友还对明信片上的邮戳内容感兴趣,比如风景类和文化类日戳。

通常,大家互寄前会约定好信件内容类型,比如摘抄诗歌或祝福,或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碎碎念。

网友“免免”曾发布“蹲长期互寄笔友”的帖子。她希望网友落款时能留下ID、日期和所在城市,因为这对她有纪念意义,也方便收信后告知对方。

写满内容的明信片写满内容的明信片

不过,也有网友纯粹为集章而互寄,这些人寄出的明信片或信落墨极少。

吖哲说,她一看见那种信件就“两眼一黑”,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为了集章或者收集不同的省份地址,又或是集生日祝福,还有的只写‘身体健康’四个大字就寄了过来。”

吖哲表示,这类信件一般只会寄一次,对方大多不会与某人长期保持书信联系。

吖哲目前有三五个笔友,每个月大概能收到5封左右的回信。而那些与集章相关的明信片和挂号信则每次都有一大沓,“我对收取这类信件并没太高的期待值。”吖哲坦率地说。

更令她无奈的是:“有些明信片或信封上甚至满是广告。”

在写信这件事上,吖哲从不敷衍。她表示,写信确实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写信之前,她会构思许久,书写的过程中也常会仔细斟酌用词。

现在,当吖哲要给某位网友写信时,她会先查看对方的社交主页,然后对自己近期的生活进行反思与回忆,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吖哲写信从不敷衍吖哲写信从不敷衍

在一些热爱手写信件的年轻人看来,当今社会通讯发达,人们随时能发送消息,可在两分钟内撤回,也可随时补充,不像手写信件必须确保一次性涵盖当下所想传达的所有信息。

而在互寄手写书信的过程中,双方也能实现更深度交流。因为写信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构思之后的情感传递。

不过,吖哲在寻找笔友时也十分谨慎。就像她和吉林的一位笔友,至今两人已互通了十来封信,但通信内容从不会涉及过于私人的信息。到现在,两人只知道彼此的性别、年龄及所在城市。

吖哲觉得,笔友通信的最大魅力在于收信时的期待感,“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后写下来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到了另一个人手中,那份‘漫长’的期待,使得信件充满意义。”

一禅(化名)也很享受与笔友写信交流的过程,“光是想象着自己写的内容会跨越千山万水到达另一个人手中,就很幸福。”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张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2 英思特 301622 --
  • 11-18 联芸科技 688449 --
  • 11-15 红四方 603395 7.98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7.16
  • 11-08 万源通 920060 11.1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