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加伟是运城市稷山县姚村村民,种植枣树已经三十多年,是个十足的“老枣农”。除却农民身份,66岁的他还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打工人”。
稷山是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稷山板枣是中国十大名枣之首,具有皮薄、肉厚、核小、汁甜、营养丰富等特点。相传,帝喾元妃、后稷之母姜嫄在此化棘为枣,稷山板枣由此而来。姚村正是稷山板枣的核心产区之一。
2017年1月24日,原国家林业局发出林场批准在稷山建立国家板枣公园,公园内17500余棵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组成了全国唯一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到2022年,稷山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依托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将姚村、陶梁、吉家庄打造成“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
园区建好后,薛加伟就来到园区工作,成为了园区的“打工人”。
对于这个身份,薛加伟很满意。他说,过去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枣树,可是枣树对天气要求很高。早几年,枣树的收成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成熟期雨水一多就会大量腐烂,导致没有收入。
为了生存,村民们考虑过砍掉枣树,改种其他作物,可是一想到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成百上千年的枣树,就舍不得,“所以我们就一直硬着头皮搞板枣种植”。
“知道有这么个事,可是老百姓不懂什么是农文旅融合,也想不通为什么非要搞这个事。”薛加伟说,当时村支书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普及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村民很快就理解并接受了乡村振兴工作。
薛加伟说,村里的枣树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前大家的收入都来自枣树,几乎没有外出务工的人。可是前些年因为枣树歉收,村里的年轻人许多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了老幼孤寡。
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以后,村民的收入变得多样、稳定,外出的村民便普遍回到了村里。
“在外打工肯定不如家里舒坦,现在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了,回来的人也就多了。”薛加伟说,自己的儿子之前就在外面打工,如今已经回到了稷山,“现在我、儿子儿媳,还有老伴都在园区工作,大家彼此之间也有照应。”
他说,自己现在有好几笔收入,一是土地流转的资金,二是果园的股份分红,三是在园区周边摆摊的收入,四是自己留有的3亩多枣树的收入。
“我们一亩地的租金有1000多块钱,然后还有分红,平常游客多的时候卖个烤肠、矿泉水也都是收入,而且现在不用操心果树的盈亏,都有专人照看维护。”薛加伟说,收入变多了,操心反而少了。
70岁的郅平威就是专门看护枣树的人,因为他管理的树大都是1500年树龄以上的枣树,而这些树结出的果实品质好,他也因此被大家叫做“枣王”。
郅平威曾是艺校的老师,退休后就在园区里管理枣树。闲暇之余,他也没有浪费自己的艺术特长,参演实景剧,传承非遗文化,生活十分充实。
2024年11月1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见到他时,他刚刚结束大型沉浸式实景剧《稷颂》的第一幕演出。他说,参与实景剧的演员们大都是枣农,他们在农耕闲暇之余学习表演,“这都是园区的员工,大家表演结束后就各忙各的事情去了。我们也是村里的农民,可以随时过来。”
村里的负责人说,演员们一场演出的出场费几十块钱,钱虽然不多,但是为家乡宣传的热情可不小。
第二天一早,郅平威又和十多位老伙计一起,在千年枣林里为游客演出《古井浇园》。他们大都上了年纪,却和年轻人一样把锣鼓敲得震天响,还喊着号子转动有四个轱辘八口水桶的古井,从水井里抽水浇灌枣树。
澎湃新闻注意到,不管是这些大爷大妈级的演员,还是演出《稷颂》的年轻姑娘小伙子,大都带着自豪和热情。
“我大学毕业就回来了,当时正好这里有工作的机会,一直到现在。”在《稷颂》里扮演神鸟的年轻女孩张丹阳说,做演员并不容易,要天天练功,“一字马”都能做到,还得保持身材,可大家都争着做。
她真诚而自豪地说,稷山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希望能通过这部实景剧,让所有人都知道稷山的历史、后稷的历史,将稷山的精神传承下去。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