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改革破题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基础、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成都是西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2023年全市社消零总额突破1万亿元。面向未来,应突出用户思维、需求导向,主动顺应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破难题开新局,统筹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兴消费、消费供给与消费需求、品质提升与规模发展,全力推动消费潜力释放、能级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顺应消费空间集聚化趋势
在提高融通整合力上求突破
现代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深度调整,消费空间已从过去售卖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变成融入艺术、文化、价值观交融一体的社交娱乐场所。需要突破单一的消费导向,以平台思维推动商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互促,加快构建层次结构清晰、空间布局高效、功能业态完善的消费空间新格局,形成“城市品质提升—人口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功能提升”的正向循环。
全力以赴做优核心商圈,全面升级春熙路商圈,加快建设交子公园商圈,推动蓉北商圈建设枢纽型都市商圈、西博城商圈打造会展消费高地、空港新城商圈培育临空经济商业中心,促进国际品牌、高端产业等要素资源集聚融合,零时差对接国际时尚潮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商圈。全力以赴做特区域商圈,实施分级分区商圈打造行动,挖掘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用心打磨软硬件购物设施,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名镇名街和新型消费圈,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新建分时步行街区,鼓励各区(市)县因地制宜打造商业地标,积极培育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和龙门山生态消费带。全力以赴做精社区商圈,围绕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依托社区综合体、邻里中心,推动连锁品牌和本土品牌入驻社区商业载体,优先配齐购物、餐饮、维修等基础保障类业态,引进娱乐、休闲、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持续织密便民服务网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品质消费。
顺应消费业态多元化趋势
在提高服务供给力上求突破
随着技术变革的持续深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引导的供给端变革同价值取向主导的需求端升级共同发力,推动消费结构弹性调整、动能更新再造进程加快。必须以多元体验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支撑,大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服务层次与需求变化动态适应、业态迭代与动能转换动态耦合,全面增强城市消费竞争力和影响力。
持续扩大绿色消费,深化以“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开展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积极创新数字消费,深化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5G、VR等创新应用,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线上服务,支持面向虚拟社交、沉浸式娱乐领域开发差异化终端产品。稳步壮大文旅消费,围绕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文商农旅体融合业态,大力开发高端特色旅游商品,持续繁荣演艺经济,让轻休闲、慢生活引领旅游新潮流。不断激活体育消费,以筹备成都世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为契机,常态化举办时尚潮流体育赛事活动,放大赛事对住宿、餐饮、交通、零售、旅游等相关消费的带动作用,挖掘体育赛事衍生品市场潜力。大力繁荣夜间消费,加快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引导商场、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市场主体开展夜购、夜食、夜游等项目,持续擦亮“夜游锦江”名片,推动夜间消费向体验型、内涵型、文化型转型升级。
顺应消费品牌矩阵化趋势
在提高资源运筹力上求突破
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品牌竞争。近年来,先发城市纷纷聚焦打造消费品牌持续发力,上海明确提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建设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成都应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资源整合、营销策划,扎实抓好品牌培育和集聚,全面打响“成都消费”品牌。
集聚“国际化品牌”,支持重量级品牌全球首发活动登陆成都,鼓励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在成都设立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打造全场景体验中心、服务中心,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吸引集聚更多总部型企业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擦亮“老字号品牌”,深入挖掘成都非遗“五朵金花”品牌价值,大力培育华西牙科、医疗美容、川派餐饮、中医药等“成都服务”品牌,推动川菜、川酒、川茶等老字号传承创新,鼓励开设老字号集成店、品牌店,推动老字号开展数字化转型,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孵化“新消费品牌”,积极争创国家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加快打造智能终端、无人机、医疗美容再生材料等产业品牌。加快建设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培育孵化国潮品牌,促进国潮消费集聚发展,形成新消费品牌孵化集聚地。
顺应消费场景融合化趋势
在提高潮流引领力上求突破
场景体现了一座城市整体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赋予城市生活独特体验和情感共鸣。当前,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经济主体,需要更加注重从人的需求感知出发,推动传统消费空间向集地域、生活、情感、价值等于一体的场景延伸。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培育高端化与大众化、快节奏与慢生活并存,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消费场景体系,更好集聚消费人气、增强价值认同、提升城市品质。
要以“三城三都”建设为载体,融合大熊猫、三国、金沙、美食、川剧等特色元素,开发更多演绎成都故事、镌刻成都印记的文化“爆款”,积极培育蕴含天府文化的特色小店,打造大熊猫野趣度假、天府文化品鉴等唯美式消费场景,不断激发和延展人们的消费意愿。要挖掘产业园区、文旅景区、邻里空间、文体场馆的社交属性,打造社区邻里生活、体育健康脉动等消费场景,多维发展“社交+”业态,导入温馨、舒适的消费体验,让夜间消费、周末度假、假日经济充分体现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品质生活。要从生活美学角度出发,统筹考虑消费空间规划整体性、组合性、功能性,依托城市公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街坊里巷等美学载体,打造公园生态游憩、特色街区雅集、未来时光沉浸等消费场景,有机植入文创、音乐、休闲、康养等消费项目,让消费者真正感受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生活活力和魅力。
顺应消费模式特色化趋势
在提高创新驱动力上求突破
置身消费习惯悄然变革和生产方式迭代转型的时代风口,无接触商业、规模化私人定制、工业互联网等逆势崛起,以个性体验、多维穿透适应消费新需求,以泛在互联、协同交互重构产业新格局,正在重新定义人们日常消费潮流和消费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感知,在新兴消费领域前瞻布局、集腋成裘,创新培育更多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塑造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积极发展体验消费,加强体验式商场、体验式酒店等物化载体建设,积极发展虚拟现实体验购物等新模式,推动传统商业街区向体验式商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体验旅游、体验餐饮、体验农业等服务,推动服务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同步提升。积极发展共享消费,推动住房、停车位、康养设施等生活空间共享,深化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消费资源共享以及知识技能共享,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旅游短租等共享消费方式。积极发展定制消费,支持企业在服饰、家居、精准医疗等领域开展大规模量身定制服务,推进众筹定制、众包设计等定制服务模式发展,促进消费逻辑向“认知-定制-产品”转变。积极发展高雅消费,举办更多的高水平音乐会、精品演出,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推动文化功能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设施群落,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层次和品质。
顺应消费体验品质化趋势
在提高环境吸引力上求突破
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于沉浸式体验式消费,这种消费模式除了追求物质享受外,更加强调软环境认同。要以整体便利、相对便宜、本质公平、全面安全、持续开放为标准,用博爱、包容为城市消费品牌注入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让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安宁可依托成为鲜明的城市标识,不断增强成都消费的感召力、集聚力、辐射力。
营造国内一流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在丰富消费供给、提升消费能力、激发消费意愿和夯实基础设施、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配套制定针对性政策举措,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规范创新消费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消费新趋势的金融产品。打造配套完善的服务环境,优化重点商圈、街区综合服务配套,依托“两场两港”优势,提升全球消费品中转集疏和国际旅客聚会通达能力,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争取涉外支付便利化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项目试点,优化国际语言服务环境。创造诚信创新的监管环境,坚持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深化消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试点推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消费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商品质量、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等综合监管和有效治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安心、感到舒心贴心。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