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双11”开始从热闹喧嚣,回归“购物”本质。
一年一度的“双11”收官,成绩单亮眼。
据复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双11”总结数据显示,今年“双11”各大平台销售额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也显示,“双11”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量大幅增长,其中10月22日揽收快递包裹7.29亿件,刷新单日业务量纪录。
如果从2009年开始计算,“双11”已经走过16个年头。这期间,“双11”从无到有,从线上到线下,直至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商业促销活动,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张晴雨表。
在宏观经济整体承压的情况下,今年的“双11”依旧保持两位数增长,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预示着消费市场的复苏、消费者信心的增强,以及数字经济背后所蕴藏的澎湃动力。
与历年相比,今年的“双11”有很大不同,其时间跨度超过一个月,被称“史上最长”;也没有往年那么多的热闹与喧嚣,没有晚会,没有数据发布,也没有充满火药味儿的价格内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双11”还多了一个重要角色——“政府补贴”。政府以旧换新补贴,首次与主要电商平台的“双11”大促实现优惠叠加,向消费者真金白银地让利。
整体上,这是一届看似平常的“双11”,消费者在安安静静购物,商家在勤勤恳恳卖货,政府在踏踏实实补贴,少了一些热闹与喧嚣,却多了不少含金量。
过去16年中,由于“双11”承担了向消费者启蒙电商购物、推广数字经济的任务,不单单是一个商业促销活动的角色,其制造出巨大的声浪与狂欢,来吸引社会关注。
时至今日,“双11”逐渐回归其本来职能,即消费与服务。未来,更务实也将是这个购物节的长期特色。
今年“双11”的“平静”,正契合了这一趋势,开始从热闹喧嚣,转向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展示,回归“购物”本质。这也反映了市场逐步成熟和消费者心态的理性回归。
之前无视消费者利益的分割对立,也在今年开始弥合。微信支付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存在多年的支付“壁垒”首次被打破;不同平台的快递公司,也开始互相接入。最大的受益方,当然是消费者。
这也意味着,“双11”正在进入一种新常态,这也正是其作为电商购物节该有的样子——互联网是一种日常,网购也早已成为日常,便捷的快递与支付,早已像水电气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
“双11”这个2009年出生的“孩子”,到今天已经16岁,依然是中国经济促消费的重要舞台,但就像春晚一样,已不必再承担过多的国民关注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双11”销量的增长,首先反映出中国经济本身的正常增长,但作为对经济动向反应更敏锐的数字经济而言,其先锋性、前沿性亦使“双11”相关数字具有先行指数的特色,能够更早映射出宏观经济的“春江水暖”。
□信海光(媒体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