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满意度调查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通过发放“标准答案”甚至现金奖励等怪相换取满意度的形式主义闹剧时有发生。半月谈记者在大别山区某村采访时,村民家中出现一张注明“满意”“知道”等标准答案的满意度调查“明白纸”。在安徽、山东开展满意度调查过程中,一些地方下发通知,提出不要说“还行”“不错”“不知道”,而是回答“非常满意”“满意”等答案,圆满回答的民众,凭借通话记录截图或通话录音可得100至300元不等奖励。
显然,为表面满意而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注水分的满意度调查,不仅调查不出实际情况,无益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还可能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看破不说破”的“皇帝新衣”。说到底,一些满意度调查群众不满意,甚至让人觉得在搞形式主义,主要原因在于调查发起者、过程执行者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数字,不惜通过开展“专题辅导”、印发“明白卡”、发送“指导短信”等方式弄虚作假,让群众在接受调查时“对答如流”,实现“数据满意”,但也在无形之中给基层干部、群众增加了负担。
避免满意度调查“对台词”,必须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冷门”地方去,善于听取、吸收群众“台词”以外的东西,切实把工夫下在细节处、体现在行动上,用走好群众路线实现人民满意“良性循环”,以真招实效赢得群众真心“点赞”。
科学设置评价方式,警惕满意度调查占据基层干部考核中的“大比重”,不局限于一时一事,通过构建不定期的走访调研、线上实时的满意度打分、网络平台的反馈留言等多元考核评价机制,避免盲目追求满意度的怪相发生。
加大查处问责力度,对于满意度调查的造假行为,发现一起、通报一起,让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行为曝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真正挤掉“水分”,推动满意度调查回归初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委组织部)
编辑:朱志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