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
京平
去年七八月之交,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北京地区亦遭遇暴雨山洪侵袭,门头沟区、房山区灾情尤为严峻。如今一年多过去,家园重建进展如何,“民心工程”面貌怎样,依然牵动着大家的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11月10日,山区寒意料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相关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掷地有声的话语,进一步为灾后重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时再回望,图景对比何其鲜明——曾经断水断电断网、900多名旅客被困的落坡岭,再出圈已是游人争相打卡的“赏秋胜地”;曾经受损严重的永定河北京段沿线,其卢三段左岸已重塑了“钢筋铁骨”,足以抵御流量达16000立方米/秒的最大可能洪水;曾经受损严重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已登上第五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荐名单,朝着美丽宜居的“诗画乡村”迈进……“一年基本恢复”的168项工程全部在今年汛前完工,各关键节点重建目标如期达成,“三年全面提升”的目标稳步向前。
救灾重建的澎湃动能,来源于“人民至上”的炽热初心。意外袭来,党和政府始终心系群众,子弟兵们冲锋在前,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人民群众筑牢稳稳的安全感。“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永远把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此为目标,党员干部们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有人刚到岗就立下“军令状”,有人路还没修好就徒步进村,有人吃住都在工地上,重建项目能早一天便早一天,村民增收能多条路便多条路。重建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特事特办的项目速度跃动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救灾重建的高效推进,来源于同舟共济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中央财政特增发国债1万亿元,集中力量支援各地灾后恢复重建。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本市276个重建项目共获596亿元专项支持。同时,本市第一时间敲定了“一对二”结对帮扶机制,10个平原区帮扶29个受灾严重的山区街乡镇,一年多来,平原区形成帮扶项目293个。北京16区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对口帮扶的过程中,技术优势赋能产业升级,市场联通助力文旅走热,人才资源带来全新玩法,碰撞出了各个领域异常精彩的发展叙事。
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中,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同样源于人。灾害突如其来,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冲击,但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温暖关怀下,大家很快振作精神、重新出发。明亮校舍传来琅琅读书声,孩子们津津乐道于“绿军装”的故事;民宿老板在重张前做足优化,筹备招揽更多客源;新开通的京蔚高速“穿山越岭”,往来流动着人们奔赴美好生活的身影……“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认真生活、欣欣向荣的气象,在更多人心中洒满阳光。
“大涝大灾之后,务必大建大治”。灾后重建考验着一座城市方方面面的能力,重建亦不只是单纯意义的恢复原状,而是抓住契机持续提升。在基础设施重建中提升城市韧性,在各区对口帮扶中增强“造血”能力,在补齐问题短板中优化应急能力……在重建过程中,不难看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水平”的治理升级案例。现代社会运行风险交错,城市发展不可能总是艳阳高照、平顺无虞,汲取经验、补齐短板,正是大城之治面向未来的发展必由之路。
重建家园,加固的从来不只是一瓦一屋。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生活舒适便捷”的物质家园,更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在救灾及重建过程中,北京人民充分展现了不怕困难、坚韧向上的乐观精神。城市与人民,彼此支持、共迎挑战,绘就了一方土地上最为活跃的景观。那些升腾的希望,萌生的力量,焕发的动能,早已融入了城市发展的每一页,升华为这座城市、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年多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展现于此,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制度协同的优势印证于此,坚韧不拔的力量倾注于此——时间证明,北京在重建工作上,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这片历经风雨的土地已经绘出绚丽彩虹,而未来还会更加美好蓬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