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储粮人 | 常增阔:扎根雪域高原,驻村更“助村”

最美中储粮人 | 常增阔:扎根雪域高原,驻村更“助村”
2024年11月09日 09:30 中华儿女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赵汉琪

编辑 | 陈晰

在办公室里无意中看到驻村时留下的一张张照片,中央储备粮拉萨直属库综合财务科副科长常增阔感到,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好像就在昨天。

常增阔常增阔

从老家山东来到西藏,常增阔已在这片雪域高原奋斗了13个春秋。让他最难忘的,莫过于在日喀则定结县德卡村驻村的两年。扎根在基层的每一天,常增阔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中央企业职工的责任,用汗水和真情把“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精神注入了这片土地。他始终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要求自己,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着一份光和热。

“青稞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生长期短,耐寒性强,虽然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却无私地反哺着我们。‘立志做一粒高原上的青稞,为祖国守好雪域高原粮仓’,这是我完成驻村工作返回拉萨直属库时在心底里暗暗告诉自己的一句话。”如今,又有同事接过了德卡村驻村队接力棒,常增阔心中对驻村工作又多了一份真切的祈盼和祝福:“祈愿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付出和用心经营,让高原边陲的这个小村落生根开花,结满硕果。”

来了就“扎下去”

常增阔自幼随爷爷奶奶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长大,2008年,他考入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攻读会计专业。2012年5月,他来到中央储备粮拉萨直属库,开启了他的高原生涯。

谈及为何选择到西藏工作,常增阔坦言,这与自己的家庭背景紧密相连。“我的爷爷曾是一名在雪域高原驰骋的运输兵,他的军旅生涯在西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爷爷讲述的西藏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既有惊心动魄的时刻,又有温暖美好的记忆。”此外,常增阔的父母也一直在西藏工作。“我父亲在14岁那年便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并在西藏那曲与我母亲结缘,相伴一生。”

尽管与父母相聚的时光有限,但常增阔总能通过书信和电话感受到那份来自远方的亲情。他说:“我对西藏有着一份特殊的向往和情感。同时,我也希望能离父母更近一些,尽我所能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成为他选择到西藏工作的坚定动力。

最初,常增阔在拉萨直属库的购销管理科担任统计员一职。经过三个月的历练,顺利调至财务科,从出纳会计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综合财务科副科长。这一路上,得益于前辈与师父的悉心指导,常增阔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常增阔曾有过一次宝贵的驻村经历。2016年6月至12月,他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驻扎于江孜县的仁庆林村。当时他与团队紧密合作,全力协助第一书记、队长及村两委开展工作。期间,他主要负责指导、协助村两委开展村庄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及时、准确地报送相关资料。2021年,日喀则市定结县琼孜乡德卡村成为公司新的驻村点。当组织在征求常增阔的意见时,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驻村任务,成为德卡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德卡村位于我国与印度、尼泊尔交界的边境线,平均海拔4600米,一个从拉萨辗转10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地方。“生态脆弱、位置偏远、漫天黄沙、物资窘迫、人居环境‘脏乱差’,多数道路破败不堪,是对这里的第一印象。”2021年4月5日,这是常增阔来到德卡村的第一天。尽管常增阔早有心理准备,但随着海拔攀升、气压不断下降,强烈的高原反应还是超出了他的身体极限,头痛欲裂、心慌气短、咽痛、鼻出血等等症状接踵而来,讲话、走路、吃饭都成了体力活。

常增阔说:“德卡的海拔高,对我们的工作质量要求更高;德卡缺氧,但我们不能缺精神。”他一直记着刘小华总经理送工作队到德卡村时对他说的话,“虽然已经脱贫,但是我们永远不能脱离政策。大胆干、好好干、多为老百姓办实事,遇事不要怕,单位和我们是你坚实的后盾”。抱着这样的工作态度,他带着2名队员开始了为期2年的驻村工作。

了解村民急难愁盼

回忆起初到德卡村的那段日子,常增阔打开了话匣子:“高原上的星空很美,但也很容易孤独;每天三顿饭,青稞做的糌粑变着各种花样吃,有时看着村民家里的牦牛都流口水;村上没有洗澡条件,半个月才能去县城里洗一次澡……”

常增阔(左前)带领自治区农科院调研组实地调研德卡村人工种草项目常增阔(左前)带领自治区农科院调研组实地调研德卡村人工种草项目

到村后的第二天,常增阔便组织村两委召开了村民大会,但绝大多数的村民只是来露个脸、签个到便走了,根本不在意驻村工作队会不会解决他们的难题。他心中非常疑惑,晚上和村两委沟通才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村民们都误认为工作队是来“镀金”的。

了解到这个问题后,常增阔没有再召开村民大会。“这个时候只有切切实实做一些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村民们感受到中储粮的驻村工作队是真真正正来做事的,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随后,他带领工作队用了三天时间,走访了村里49户人家,总计249人。“要亲自走访每一户人家,深入了解其基本情况。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切地把握村民当前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急、所盼。”

受地域条件限制,德卡村基础设施差,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严重不够,村民用水全靠融化的冰山雪水和渗出的地下水。“家里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严重不够,牦牛没水喝,青稞也旱了。”这是在走访入户、收集村情民意中常增阔听到的最多的话。看着见底的水桶、浑浊的饮用水,常增阔内心五味杂陈,虽然自己也是农村娃,但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只在电视中见过。

回到村委后,常增阔立即与村两委班子商议,以最快的速度向乡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申请,在反复沟通中“饮用水扩建蓄水池”“灌溉用水新修蓄水池”“灌溉水渠”三个利民项目马上就获批了。陆陆续续将近7个月后,项目建成并全部验收,家家户户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到家。修建蓄水池和水渠还为村上带来了60多个工作岗位,年人均收入增长6000余元。

之后,常增阔经常会到新建的用水设施考察使用、维护情况。有一次考察时,他发现拿着锄头的村民手指关节皮肤都破裂了,较严重的伤口深可见骨,但已经不流血了,是长期干农活造成的。村干部告诉他:“农民的手,都这样,习惯就好。”在农村长大的他想到老家早已实现农业机械化,内心五味杂陈,转身便跑到乡里花600多元买了100多双最好的橡皮手套送到村民手里。乡亲们眼睛红红地对常增阔说:“突杰切(藏语,谢谢),书记啦。”常增阔念及此说道:“其实老百姓要求不高,只要你能看到他们,能关心到他们,他们的心里就已经很高兴了。”

逐渐,常增阔带领工作队打开了局面,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村民们都特别朴实,他们虽然大部分不会说汉语,但从此之后老百姓只要看见我在做什么,都会主动过来帮忙。”一次,常增阔的车坏了,停在路边,他本打算自己用车上的千斤顶支撑车辆修理车胎。恰巧被路过的村民们撞见,他们二话不说就上前合力把车抬了起来。这让他既惊讶又感动,忙说:“老乡们快放下,我有千斤顶,谢谢大家!”这些温暖的瞬间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团结与力量,村委会也从以前的冷冷清清、无人问津变成了后来村民们的集合点和聚会点。

看家本领助增收

本着“驻村更助村”的初心与使命,常增阔发扬储粮人的专长优势,将所学的储粮技能和知识带到德卡村,毫无保留教给村民。当村民问道:“书记,你们中央储备粮拉萨直属库是干啥的,跟粮食有什么关系吗?”在与大家的闲聊中,常增阔信心十足,“来来来,谁家青稞最多,我去看看”。

在村书记曲桑的带领下,常增阔来到了巴桑储存粮食的房间。这间屋子很阴暗,大概堆放了1000多斤的青稞,粮堆外老鼠足迹、咬痕明显,虫害严重。注意到这个情况后,常增阔及时与公司沟通,将粮食仓储保管资料及粮食害虫图谱用藏文翻译后,马上送到了村民手中。工作队同时组织德卡村全体村民开展“爱粮、节粮、保粮”宣传,向德卡村农牧民推广科学储粮知识,解决农牧民粮食秋收之后的销售、储粮等疑难问题,让村民对粮食出售做到心中有数,增加收入。

之后,他多次上门为村民讲解传授粮食保管技术,针对德卡村气候干燥、风大、低温等特点,指导村民用牙咬来判断青稞的水分硬度、用麻袋将青稞包装储存。告诉大家储存青稞的房间要阴凉、干燥、通风,有效减少了村民因保管不善导致的储粮损失。

2021年秋收季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里实行封闭式管理,导致秋收人手严重不足。天时不等人,常增阔当即决定带着村两委和驻村队的人员和部分村民收割全村的青稞和燕麦草。因为长时间弯腰劳动,常增阔腰肌劳损的旧病复发,难以下床。他回忆:“村上几位老阿家听说后拿着擀面杖来村委会找我,老阿家们拿着擀面杖站在门口的画面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心想是不是哪里工作没做好她们来找我算账,给我吓得不轻,甚至忍着剧痛坐了起来。”

担心自己工作没做到位的常增阔此时心怀忐忑。几位老阿家不会说汉语,后来经过村民的翻译才得知,用擀面杖按摩缓解疼痛这是村里的土办法,她们是来帮自己按摩的。每每想起这段经历,常增阔都是笑中带泪:“村民们非常朴实无华,你若真心待人,他们能感受到,并且以同样的真诚回应你。你所做的一切,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婉拒了老阿家的好意,但常增阔自己也学会了这个缓解疼痛的方法,“现在我还在用着这个‘土方’”。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常增阔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他推广实施便民载体运用,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300余件;顺利解决2次大型道路安全隐患问题,为村民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充分发挥好德卡村与公司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德卡村的需求积极反馈给公司,为德卡村争取到无偿捐赠资金2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发展新动力

“村民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作为驻村干部,为民办事服务是我的初心和使命,绝不会打折扣、做选择。”常增阔坚定地说。

山村旧貌换新颜

随着对德卡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常增阔发现49户251名村民中,藏族村民占99.6%,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只有不到10户的人家有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村里共有16名党员、4名预备党员,虽然成立了“两委”班子,但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普遍存在思想固化守旧、观念落后等问题。

 2023年德卡村全貌 2023年德卡村全貌

“条件差、环境恶劣倒不算什么,最大的难题其实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增阔带着工作队,从解决“组织、思想、生态、文明”几件事入手,以巩固“党建红”带动“人心齐”“生态绿”“文明新”,不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常增阔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突破点,坚持常入户,了解群众困难和诉求,与村两委一同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推进村两委议事、办事程序更加规范。引导党员干部办实事、办好事,组织农牧民党员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激发农牧民党员服务村居、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两年的努力,德卡村村级党建考核全县排名由倒数第一的落后村,转变为连续两年全县排名前五的模范村。

驻村工作越久,常增阔愈发深刻感受到,德卡村干部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文化知识:“只有抓好教育,才能治贫治穷。”他带着工作队员经常前往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施策,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深入宣讲。他不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工作,开办了夜校,带领德卡村村两委参加定结县“国家通用语言情景模拟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常增阔将生态环保理念宣传普及工作融入日常、放进课堂。他引导广大村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组织村民捡拾垃圾、植树造林、改造旱厕,拆除了无人居住的老旧房屋,整治村容村貌,将德卡村蜕变为生态文明示范村。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带领队员积极筹备建设德卡村“村史馆”,向村里的老人、长者等征集史料,收集老物件。在捋清历史脉络、展现发展成果、打造村史馆的过程中,村民们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目前,德卡村村史馆已成为周边乡镇村创新示范点。

2023年5月底,常增阔结束了驻村工作,准备返回原单位。在离别之前,他并未告知村里的乡亲们,大家正忙于各种农活,他不想打扰大家,本想默默离开。村民们不知从何处得知他要离开,纷纷赶来为他送行,给他献上了哈达。大家都知道他有胃出血的老毛病,纷纷以茶代酒,向他表达深深的敬意。

有人问道:“书记,你来之后,我们村自来水喝上了、老房子改扩建了、青稞储存规范了、集体分红拿到了,以前贫困户白玛云旦家都买小汽车了……你为啥这么拼?孩子1岁半了,你见到过几次?”驻村的两年,面对组织的重托和村民的信任,常增阔将小家藏在了心里,把遗憾和愧疚留给了家人,把全部时间铺在了乡村振兴事业上。他说:“我的儿子一出生我便去了德卡村,最长一年多都没见到儿子。有时我在想,等儿子长大了,我一定要把这份经历讲给他听,因为他不仅是我生命的延续,更是信仰的传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拉萨市 西藏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18 联芸科技 688449 --
  • 11-15 红四方 603395 --
  • 11-08 壹连科技 301631 72.99
  • 11-08 金天钛业 688750 7.16
  • 11-08 万源通 920060 11.1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