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开栏话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走进自然保护区”为主题的2024年燕赵环保世纪行活动,邀请记者对省域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走访调研。即日起,本报开设“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自然保护区”专栏,报道我省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保护与开发、保护与科研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依法依规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王絮冬
10月末的兴隆县雾灵山,早晚气温已经很低。但是当阳光穿透云层,铺展到这片山林时,却给人带来了一片明媚和暖意。
雾灵山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其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气候的多样性,素有“一山有三季,十里不同天”之称。这里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7月最热平均气温17.6摄氏度,是华北“热海”气候中的避暑“凉岛”。
记者从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门进入,伴着潺潺流水向山而行,自山腰向山顶,山峦一层一层地变换着衣装,树木翠绿、黄橙交融。到达瀑布停车场后,下车步行前往龙潭瀑布,草木气息沁人心脾。秋末冬初的龙潭瀑布,白色的水帘奔涌而下,条条垂直的瀑布,映衬着大自然的美景,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欣赏完瀑布后,回到停车场,驱车直奔主峰。这一路上,景点众多,看着保存完好的植被,呼吸着这座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漫游其中,脚下是蜿蜒的水泥路,眼前是茂盛的森林,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管理中心建立了管理中心—管理区—管理站三级管理体系。2021年成立了资源管理与综合执法科、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科、科技科、管理区等12个内设机构,管理区下设12个管理站和1个森林消防队,落实了人员编制和经费,为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做好资源保护工作,保护区建立了完善的资源管护体系和保护制度,落实了全面的防火措施和工作责任,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未发生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病虫灾害等较大破坏自然资源案件。”雾灵山管理中心主任孙福江介绍道。
车辆停了下来,人们悠然踱步在小道之上,在林间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或在长椅上小憩,感受清风吹拂下的云雾缭绕、树影婆娑,别有一番滋味。
近年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两区建设政治责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了拱卫京津生态的“绿色长城”。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许多古老孑遗植物保存良好,有高等植物1870种,其中药用植物90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等;陆生脊椎动物173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金钱豹,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宝库”。生态旅游是“两山”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实践。5月14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与兴隆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生态旅游合作协议》,共同遵守“保护优先、科学利用、依法管理”的发展原则,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以达到“安全共护、效益共享”的目标。
上了车,一路盘旋而上,终于到达了海拔2118米的主峰。站在山顶刻着“燕山主峰 京东之首”的巨石旁,俯瞰群山,隐约云雾之中,远处草木红黄绿相间,鸟鸣阵阵、水声潺潺……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雾灵山顶峰瞭望站工作人员晁文杰向大家讲述着雾灵山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赋能的成果:“雾灵山保护区兼具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发展优势,今年推出了‘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文化教育’的体验形式,在体验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同时,着力宣传‘一块大字石,半部明朝史’的清凉界碑,烈士遇难地‘抗日英烈血洒雾灵’的小壶口瀑布,日军烧山树桩遗迹的‘见证桩’等等,让游客在饱览锦绣河山的同时,了解历史知识,厚植爱国情怀,形成了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听完讲述,再俯瞰这峰峦叠翠,在欣赏壮美山水的同时,更加珍视这一片大好河山。
生态旅游开展以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保障了生态旅游的有序运营。今年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9万余人,实现门票收入886万余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周边农家乐、酒店、餐饮等经济收入近亿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