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已安全落地,航天员身体感觉良好!”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伴随着熟悉的报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安全回到地球。
当天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11月4日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北京。
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至此,“80后”乘组太空之旅圆满结束,航天员叶光富重返“天宫”的圆梦征程完美收官,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纪录,成为我国首位累计飞行时长超过一年的航天员。航天员李聪、李广苏的首飞之旅圆满完成。
刷新多项我国航天纪录
11月3日16时12分,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并刷新了多项我国航天纪录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搭乘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正式踏上归途。
4日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彼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直升机的轰鸣声、车队的奔驰声和连成串的车灯将西北大漠的静谧打破,这是航天搜救团队的一场奔赴。
“黄河发现目标”“雄鹰三号,目测发现返回舱”“抛防热大底”……随着一条条通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中响起,在各个航天测控站的接力护航下,苍茫的夜幕中,返回舱拖着“尾焰”,像流星一样冲入人们的视野。
指控大厅的屏幕上,光学影像始终清晰地注视着返回舱的“一举一动”。
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光学影像中清晰地看到巨伞悄然绽放。
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一片骆驼刺的围绕下,空中搜救分队的直升机也相继在附近降落。
第二次担任开舱手的冯毅奔向返回舱,按平压气阀、固定安全带、旋转开舱手柄,顺利开舱。他向航天员们送上来自地面的问候:“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家!”
“北京,我是神舟十八号,飞船已安全落地,航天员身体感觉良好。”叶光富说。这是成功着陆后,神舟十八号乘组发出的第一句正式问候。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统计,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完成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多次货物出舱任务;先后开展了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工作,为空间站长期稳定在轨运行进一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同时,还在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2时15分,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先后安全顺利出舱,三人精神饱满状态良好。
作为首名累计在轨时间超过1年的中国航天员,指令长叶光富微笑着向前来迎接的祖国亲人们挥手致意,他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感谢伟大祖国,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工程全线,让我们飞天圆梦,平安回家。我们神舟家族太空接力。”
叶光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在轨驻留的时间纪录将会很快被刷新。
第一次漫游太空的李聪说:“我们乘组一心、天地一体,两次出舱活动一气呵成,在轨科研试验进展顺利,探索太空永无止境。我们一定尽快恢复,争取早日投入训练,再次回到浩瀚太空!”
“太空浩瀚、神奇美丽,我们都非常享受失重带来的乐趣。从太空返回地球家园,既有回到家的兴奋和开心,又有对太空的留恋和不舍。”李广苏说。
2时1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带回约34.6公斤太空特产
11月4日凌晨,中国空间站第七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本次带回科学实验样品共55种,涉及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28项科学实验项目,总重量约34.6公斤。
4日上午,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第一时间转运至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对返回的生命实验样品基本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后,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第一顿饭吃牛肉面、鸡蛋羹……
返回地球后,航天员的第一顿饭吃什么?“上车饺子下车面。”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的第一餐,牛肉面必不可少。
此外,三人不约而同地点了鸡蛋羹,工作人员还为他们准备了酱牛肉、萝卜炖羊肉、土豆丝、西蓝花、榨菜、小米粥、小西红柿、哈密瓜、葡萄……
纵深
关于神十八的这些知识点 你不一定都知道
太空“出差”半年,神舟十八号乘组如何做到按时返航?如何确保平安归来?如何重新适应地球?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相关专家。
采用绕地5圈快返方案
7.5小时进入返回程序
航天科技集团刘庆博介绍,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今年4月25日发射,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与空间站径向对接口对接。在轨停靠半年后,于10月30日发射的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乘组成功太空会师,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结束半年太空出差,载誉而归。
“神舟十八号返回过程分为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5个阶段,仍然延续神舟十二号以来的制导方式,确保返回舱落点的高精度,延续神舟十三号以来的5圈快速返回方案,确保回家之路的快捷和舒适。”刘庆博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王正军告诉记者,神舟十八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采用快速返回方案,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约5圈,用时约7.5小时,进入返回程序。
整个返回着陆过程包括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4个阶段,耗时约50分钟。
暗夜返回现场亮如白昼
用最温暖方式迎接回家
王正军介绍,此次神舟十八号返回是在11月初,晚上基本没有月光。根据气象资料,11月上旬着陆场凌晨的平均气温是1.5℃。“本次任务的难点主要是暗夜和低温,导致目标搜索发现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
为此,东风着陆场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最寒冷、最黑暗情况,按照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的思路,制定了飞船返回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
“按照使救援现场亮如白昼的思路,我们筹措了各种照明器材4型18套,在神舟十四号夜间搜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着陆现场照明保障手段。”王正军介绍,着陆场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物资,同时对医监医保车进行维护保养,在低温条件下也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
航天员重返地球后
需用半年时间恢复
太空出差的航天员返回后如何重新适应地球?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邢雷介绍,在返回舱落地后,最先到达的队伍中就包括航天员中心试验队。试验队优化固化了舱内、舱旁、载体内医监医保工作项目和流程,尽量减少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邢雷表示,着陆现场的医监医保重点是促进航天重力再适应,有效预防地面耐力下降,保护骨骼肌肉系统防损伤,这是后恢复工作的起点,也是重点。为此,舱旁医监医保人员组合使用航天专用座椅和保暖装置,满足重力再适应匹配调试和防寒保暖需求。
载体内医监医保工作涉及项目9大类30余项工作,是着陆现场医监医保工作的重点。邢雷介绍,在载体内医监医保,突出精细医学监测和个体化医学保障,贴心暖心开展生活护理照料。在医学监测和医学保障方面,医监设备集约便携、可穿戴,可高效开展航天现场健康评估和监测。利用特色医学保障手段,个体化设计返回后重力再适应的促进措施。
在适应恢复方面,邢雷告诉记者,三名航天员抵达北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他介绍,航天员后续恢复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隔离恢复阶段,用时约3~4周,主要目的是消除飞行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促进基本功能恢复。第二阶段为疗养恢复阶段,用时约一个月,确保航天员身心全面恢复。第三阶段为恢复观察阶段,用时约4个月,航天员将在这个阶段陆续开展各类训练,经过约半年的恢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任务训练。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红星新闻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