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灯塔望海
建校100周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获得最高礼遇。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而在10月25日举行的庆祝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山东和青岛也为海大带来一份“厚礼”。不仅省、市“一把手”悉数到场,省委书记林武更在现场表态:“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支持海大,对海大的发展有求必应,对海大的事情全力办好。”
同时,作为百年海大的驻地,青岛与海大一直互动颇多。现场,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也连用6个“支持”,释放出了青岛将继续支持海大发展的信号。
诚然,海大是山东和青岛的门面,这不仅体现在学校“双一流”的定位上,更体现在其之于山东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在海大百年校庆前夕,林武在青岛先后出席了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并围绕海洋经济展开专题调研。
调研期间,林武更是直接点出“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
对山东而言,海洋经济发展能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山东的整体经济表现。
今年上半年,山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8344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GDP增速,成为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此前,林武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山东在“十四五”末,GDP要突破10万亿元大关。
想要达成目标,需要进一步挖掘海洋经济的潜能。而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正是山东实现更大抱负的主要抓手。
必须要承认,建校于1924年的中国海洋大学,已经为山东和青岛在海洋领域带来了诸多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从最初的私立青岛大学,到后来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直至本世纪初更名后的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教育起点的现代大学,海大早已与山东和青岛的发展融为一体。
比如近年来在山东和青岛各类政策文件中被频频“点名”的崂山实验室,背后就有海大的身影。
公开报道显示,作为全国唯一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也是山东目前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便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青岛多家涉海科研机构成立的,现任崂山实验室主任吴立新,早在2005年就已在海大任教,目前他还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一职。
得益于过往校地之间的良好互动,林武也在现场做出明确承诺: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的海大,更是山东的海大。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支持海大,对海大的发展有求必应,对海大的事情全力办好。
林武的话点燃了海大人的激情和梦想,现场也自发响起了阵阵掌声。
同时,林武也在现场对海大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许:“希望更好赋能山东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
山东乃至更高层面给予的期许,既是海大的荣光,也是其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再具体到城市层面,作为学校驻地的青岛,这些年来也与海大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有力支撑起了青岛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
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普遍认为青岛海洋科研实力虽然全国领先,但因更偏重基础研究,此前科研机构研究成果与城市产业匹配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重研究轻转化”的现象,甚至还曾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
而眼下,随着双方关系愈加密切,一大批科研成果也在青岛实现落地转化。
例如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创办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就为青岛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打开了新的空间。
目前,作为研究院重点项目之一的“注射用BG136”(以下简称“BG136”)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有望年底启动二期临床试验。
公开报道显示,BG136也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考虑到眼下青岛还被赋予了“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重任,显然海大也是青岛必须要打好的一张“王牌”。
事实上,青岛确实也有意放大海大的价值。
在25日的庆祝大会现场,青岛市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的“一把手”悉数出席,体现城市对海大发展的重视程度。
同时,曾赞荣还在致辞中明确表态青岛将支持海大办得更好,并进一步将这种支持具象化:
青岛市将全面落实四方共建机制,更大力度支持海大以百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聚焦人才培养,支持海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聚焦学科建设,支持海大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打造更多世界一流学科;
聚焦科研攻关,支持海大强化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支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成果转化,支持海大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更多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可以看到,曾赞荣提到的这些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海大重点发展的领域,颇有诚意。
而青岛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支持海大,曾赞荣也在现场给出了原因——“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
当然,海大与青岛的良性互动仍然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目前,海大每年约有40%的毕业生留青工作。
后续,这一比例能否进一步提升,让更多海大优秀学子愿意留在青岛、扎根青岛,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需要校地双方共同努力。
再如海大自身所热盼的医学院,作为制约学校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块“心病”,后续又能否如愿落地,推动学校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同样也需要校地双方加强对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