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焕发古城活力

以“绣花”功夫焕发古城活力
2024年10月26日 02:00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 本报记者 黄昌盛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杜荀鹤对苏州这座江南水城的描述,时至今日依然让人觉得很贴切。 延续了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以其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独特江南风韵让人流连忘返,成就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年口碑。

  10月26日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民革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主任朱依东,听他讲述千年姑苏的古城保护故事。

  10月的姑苏,桂香满城,秋意渐浓。漫步在古城,“处处是古迹、名胜、文化”,平江路、山塘街,大儒巷、同德里,川流不息的人群、咿呀摇曳的游船……让人很难不感叹,“生活在这里的人很有福气”。这福气背后,离不开一群古城守护者的默默付出,朱依东正是其中一员。

  做好“保护、挖掘、运用”三篇文章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古城的缩影。街区入口处,有一幅复刻的南宋石刻《平江图》碑,《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从高空俯瞰,平江所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与《平江图》基本一致,延续着姑苏城的历史肌理。

  千年不变的传承,得益于一以贯之的保护。自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就在全国较早探索了“整体保护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的实施路径。

  2012年,苏州市原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成立姑苏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在苏州设立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迎来新的起点。朱依东也由此先后在姑苏区环保局、住建委等多个部门任职,直至担任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主任,见证、参与、推动着古城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这给朱依东带来很多启发,他尝试从体用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古城复兴的过程,将之理解为是“体用相即”的过程。

  “‘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正对应古城复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相’‘用’,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支撑。”朱依东进一步解释说,“保护好”是实现古城复兴的重要基础,古城保护一旦犯了颠覆性错误、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古城便伤了元气,复兴更如“无本之木”无从谈起;“挖掘好”是古城复兴的必要条件,是“由体达用”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做好调查研究,深挖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时代价值,古城复兴才有迹可循;“运用好”是古城复兴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文鼎盛,经济繁荣”的古城图景、推动物质传承与精神传承协调统一的必由之路。

  “古城保护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不仅是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的物质守护,更涵盖了对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朱依东认为,古城保护就是要守住这些根与魂,同时兼顾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力求做到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强化保护。

  “要持续做好‘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三篇文章,既要保护好古城风貌,也要保护好苏式生活;既要挖掘好历史文脉,也要挖掘好复兴力量;要始终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的项目建设中,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积极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他说。

  如今,从横贯市中心的干将路自西向东望去,古城24米限高的天际线与工业园区450米的制高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画江南与现代城市的“双面苏绣”,凸显着苏州对古城保护的坚守,而这也正是朱依东对苏州最感到自豪的地方。

  像解剖细胞一样“解剖”古城

  苏州古城保护的重点是历史城区,具体范围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一城(护城河以内的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西留园片、寒山寺片)”,全部位于姑苏区内。姑苏区文化遗产丰富,各类文物建筑近1600处,列入各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20项、非遗传承人115人,这是苏州的根系所在、精华所在。要想保护好这些财富,必须进一步摸清家底。

  2020年以来,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在首次保护对象全面普查成果的基础上,首创实施了“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即把古建民居等当作组成古城的一个个细胞,对它的结构、进深、建制、年代、特征构件等进行全要素的调查,并进行分析、甄选,根据不同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的保护举措。

  细胞解剖的对象,涉及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古牌坊等历史要素以及人文典故。从此,苏州古城有了一个新兴的特殊职业——苏州古城细胞解剖师。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逐户对建筑布局、结构样式、建造年代等进行专业研判,采集居民口碑资料,为古城传统建筑“画像”。

  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几乎同时进行的还有“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文物建筑DNA建模师”同样穿梭在姑苏区的古建老宅中,运用无人机、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等手段,对重点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实现“数字孪生”。

  “推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和‘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和实行分类保护、分类管理、分类更新,能为古城保护与更新各项规划编制、规划落地建设提供客观的依据。”朱依东说。

  据统计,“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开展至今已完成27个街坊的数据要素采集,补充完善201处优秀古建筑、2884处古井古树信息。与此同时,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上也汇集了古城历史影像、438处文控保单位信息、16处古建筑三维模型、1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线上可观、可感的“数字古城”资源。

  “伙伴计划”唤醒“沉睡的遗产”

  不久前,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卫道观以新国潮商业街区的面貌全新亮相,在传统文保建筑基础上,打造集新餐饮、新零售、新奇体验、数字文化展、沉浸式演出等于一体的特色商业空间。

  古建老宅、街区厂房作为城市的独特风景线,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为古城的高质量发展存续着新的空间。苏州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不是破坏式利用,而是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这得益于“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的持续实施。

  近两年来,民革苏州市委会围绕古城保护每年确立一个课题进行调研,并作为苏州市政协全会的集体提案在会上呼吁。2022年,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快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的建议》,被苏州市政协确定为当年度一号提案,推动了苏州市名城保护集团的成立和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的设立。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去年6月18日,在名城保护集团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苏州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沉睡的遗产”变为“鲜活的资产”,实现古建老宅“以用促保”。截至目前,苏州古城已通过“伙伴计划”完成活化古建老宅百余处。

  一批古建老宅成功牵手“伙伴对象”,引入新的产业业态和城市功能。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入选中宣部优秀案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潘祖荫故居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丁宅·平江颂、章太炎故居·古吴轩、潘宅·金城颐和酒店顺利开业,金城新村引入苏作馆成为展示苏工苏作的重要窗口……

  今年苏州市两会,民革苏州市委会聚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提出《关于有序推进“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的建议》,以此推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更加顺利推进,拓宽社会资本参与途径。

  “要持续推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不断‘扩容’伙伴对象朋友圈,打通更多形式活化利用路径。”作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姑苏区政协副主席,朱依东也常在不同场合为“伙伴计划”鼓与呼。

  “姑苏城是一座老城,但同时也是青年人的城市。”朱依东特别希望,古城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到来,为古城保护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怎么吸引?朱依东认为,守住文脉是根本。要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鼓励昆曲、评弹等传统曲艺和非遗技艺的创新呈现,拓展古建筑的新消费场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完善配套是基础。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提升,加大与现代生活相匹配公建配套建设,增强古城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产业焕新是关键。要加快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店经济、直播电商等年轻人喜欢的新业态,让整个古城业态活力迸发,吸引更多活力人群学在古城、乐在古城、活在古城。

  “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促互进,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坚强后盾。希望更多有文化、有情怀、爱古城、懂保护的‘伙伴对象’入驻古城,携手探索古城复兴新路径,共筑新时代‘苏州园林’、共绘新征程‘繁华姑苏图’。”朱依东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苏州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