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既是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又是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牵头城市。运河孕育了扬州独特的精神风貌,成就了扬州曾经的繁华鼎盛,更引领着扬州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让古运河重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谆谆嘱托,指引着扬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探索实践。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于扬州这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而言,依旧意义非凡。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扬州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奋进发力、实干争先、久久为功,探索出一条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赢的新路径。
坚持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理念,呵护运河生态底色
在中国版图上,北部横亘东西的长城与东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彰显出古代中国“人”的伟力。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流动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7年上半年,短短数月内,就曾两次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扬州见事早、行动快,2007年便荣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何以扬州?这源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大运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从此被今人称为“大运河”的一脉活水在中国大地上蔓延流淌,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航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当年的邗城就修筑在现今扬州蜀冈之上,运河与扬州同生共长、血脉相连,是古城扬州的根与魂,深深影响了扬州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扬州的城镇格局,孕育了扬州的文化特质。
扬州因运河而生,作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始终以敬畏之心呵护着运河文化根脉。秉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致力于当好运河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扬州牵头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联合开展中国大运河申遗,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至今仍清晰记得,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说了两句话“祝贺中国!祝贺大运河!”敲下了木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顾风还记得会场前厅很空旷,东北角有一把金属质地的椅子,“我就坐在那里开始打电话,电话拨通的那一刻,我突然哽咽了,百感交集,一句话都说不出了”。这是大运河申遗人的坚守和情怀。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既是荣耀和责任,也是担当与压力,更是赋予和探索。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经典,作为示范,可以复制或推广。扬州坚持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理念,以使命担当呵护运河生态底色,矢志让古老运河这颗“明珠”璀璨生光。
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完成保护规划编制、率先制定运河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率先建成数字管理和监测预警平台。目前,这套大运河监测系统已经在全国推广,可实时监控大运河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段和325公里遗产河道安全状况。继续带头做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江苏省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大运河保护基金,规模达到20亿元,为大运河保护提供强力支撑和有效保障。
扬州还大力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全市每年植树500万株以上,运河扬州段沿线新增绿化300多万平方米,建成10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绿色长廊。
运河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纽带”。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孕育诞生、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作为江苏省境内唯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持续加强与国际组织、运河城市的交流合作,从一块牌子闯出一片天地,“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各类会员总数已经超过200个,遍布全球五大洲。扬州连续举办16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于2022年升格为文旅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层面论坛,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运河永续利用等主题,形成系列“扬州倡议”,搭建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和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向世界讲述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新时代故事。
突出活态传承,打造高品位文化运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运河而生、更因运河而兴的扬州,书写了“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度辉煌”,获得世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天下之盛,扬为首”的交口赞誉。古代扬州的精彩与传奇,得益于运河的滋养。漕运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命脉,大运河是漕运的重要通道,扬州一度是盐运中心,乾隆年间上缴的盐税最高占到全国60%左右。时光流转、岁月轮回,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经终结,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时代悄然开启。
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大运河更多的是水利、航运等“地理空间”概念。实际上,伴随着大运河的繁荣发展,丰富的历史遗存、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蜚声中外的名山名寺名湖、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分布在运河流经的广袤区域,赋予了大运河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内涵。这些散落在运河流经地的文化遗产明珠,是对历史最好的诉说。扬州坚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走向世界、传承后世。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就是其中一个生动实践。运河三湾段是古代扬州城南的水陆门户,更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水工遗址,素有“三湾抵一坝”的美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被规划为东南工业区,集聚了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89家企业,沿线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美好生活的需求,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三湾片区更新改造,使这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三湾片区的企业中,包括2家上市公司、多家重点国企,其中扬农集团在顶峰时期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创造利税近20亿元,多年来为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药生产带来的废气和异味长期困扰周边居民的生活,加上周边一些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群众苦不堪言。一边是数以百亿级的产值、数以十亿计的财政收入,另一边是周边十万居民对良好环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么选?
201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摒弃“有味道”的GDP,果断启动三湾沿线居民和企业搬迁工作。市属国资平台城控集团与央企中船九院合作,投资30多亿元,有序对671户居民实施搬迁,对区域内“小散乱”企业全面实施关停,推进重点企业“退城进园”,联环药业进入扬州高新区、中冶京诚进入广陵开发区,并借央企中化集团收购扬农集团的契机,将扬农集团主要产能搬迁至环境容量更大的连云港徐圩新区、南通如东等地。从每年收入几十亿元到净投入几十亿元拆迁,算“经济账”亏了,但算“生态账”“民生账”却赚了。
居民、企业搬迁后,是简单卖地实施“有利可图”的商品房开发,还是再投入打造需要“花钱维护”的生态文化公园?按照当初的合作协议,居民、企业搬迁后的三湾片区3000亩核心区域,除了1500亩用于建湿地公园外,其余1500亩规划建设商品住宅,土地出让收入除了平衡居民、企业搬迁和公园建设的投入,还略有盈余。2017年,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指示后,市委、市政府毅然改变原先计划,一方面把原计划开发商品房的1500亩土地转换功能,主要用于运河文化的展示和体验;另一方面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集生态涵养、环境美化、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变更规划的代价,是从可以轻松赚钱,变为需要再投入近30亿元建设,且每年还要花几千万元维护。算经济“小账”,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亏本账”,但是算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大账”,这又是一桩惠及未来的“好买卖”。
致力于时代化表达,扬州精心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使之成为“顶流博物馆”。当得知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受省委、省政府委托进行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工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时,扬州主动对接、积极推介,成功争取博物馆落户三湾。选址确定后,专业团队全力配合张锦秋院士做好设计工作,充分体现运河元素和江苏特色、扬州个性。博物馆建成后,成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张锦秋院士赞叹“超出了当时的设计效果”,先后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等行业内重要荣誉30余项。
“因为好不容易抢到了中运博的票,才临时决定到扬州玩两天,看看这个总书记眼里的‘好地方’!”这是今年国庆期间好多游客的共同心声。2021年6月开馆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方式、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出沉浸、互动的现实和虚拟体验,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为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窗口。大运河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在2024年第一季度热门百强博物馆榜单中,大运河博物馆位列全国第7、江苏省第1。
致力于活态化传承,扬州全力守护运河非遗。针对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特征,扬州以大运河为纽带,串联沿线资源要素,丰富拓展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形式,牢牢守护运河文化根和魂。先后设立40余家文化名师工作室,建立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2022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现有4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国家级和6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数量在江苏省排名前列。
新时代的扬州,通过持续挖掘、继承、创新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不断提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水平,让悠悠大运河日益展现新时代新风采。
放大“运河IP”,让运河成为致富河、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扬州着眼大运河的“致富”“幸福”属性,进一步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推动大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运输”是运河最基本的功能。“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更重要的是,它还活着,已经活了2500余年!”“活着”是大运河申遗时一项突出的价值,让外国友人佩服不已。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运河航道上绵延数里的船队。大运河扬州段年船舶通过量达4亿吨,占运河全线的60%以上,相当于2个三峡船闸、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被誉为“黄金水道”中的“钻石航道”。在完成大运河扬州段航道等级“三改二”提升基础上,扬州还积极实施运河文化展示、生态廊道营造、船舶污染防治等工程,打造京杭运河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
扬州深入挖掘、彰显千年运河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水平培育打造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廊道,荟萃运河古今景观,评选建设扬州“运河十二景”,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通过串珠成链,推出古城古巷游、美食体验游、古运河水上游、博物馆研学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研学线路,202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首次突破1亿。针对市民对艺术的追求,围绕运河主题,扬州打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扬剧《鉴真》《阿莲渡江》《大河向北》、歌舞剧《大运扬州》等一批代表当代运河、长江城市文明水平的文艺精品,纷纷在剧场舞台精彩绽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好运河精神。针对市民对健康的需求,精心设计各式各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让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类型家庭各得其所。
放大运河文化效应,打造干部教育案例课程。扬州持续打造124个市级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打造“扬州是个好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精品研学线路,把运河沿线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高邮里运河灌区、江都水利枢纽、邗江沿湖村等打造成干部教育培训网红打卡地,吸引中央党校几内亚比绍部长级治国理政研讨班、江苏省委党校省管干部进修班、辽宁省委党校省管干部进修班等60多个班次、3600多人次前来开展现场教学。以领衔专家+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的形式组建干部教育名师工作室,持续多年组织运河文化课题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蝶变之路》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精品课程。“我们坚持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注重把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焦庆标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悠悠运河,沟通南北,连接古今。申遗成功十周年,对古老的运河和扬州而言都是新起点。面向未来,扬州立足高远,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在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中继续绽放时代芳华,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推动着扬州和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江苏省扬州市委组织部,扬州市委党校〕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