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一代名医的济世情怀

李杲:一代名医的济世情怀
2024年10月18日 06:54 媒体滚动

转自:石家庄日报

  矗立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内的李杲雕像。  矗立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内的李杲雕像。

  □本报记者 杨惠玲 董子凝 文/图

  “杏林秀,中华荣,大医东垣公。德至善,术至精,悬壶乡野行……”10月14日,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创排的新编历史评剧《东垣大医》唱响北京长安大戏院。

  “东垣大医”的原型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杲敬畏医德、感悟医道,医术高超、无私奉献,成就了东垣大医“精勤不倦,医源博极;逢彼之痛,若己患疾;大慈恻隐,含灵皆济;大医精诚,无欲无敌”的千古绝唱——

  深秋时节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五彩斑斓:格桑花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粉黛乱子草如云似雾,栾树上摇曳着粉红色的蒴果,海棠粒粒似红色玛瑙……公园西门附近,矗立着一座名为《妙手东垣》的雕像,雕像塑造的人物目光炯炯,须发飘逸。他在金元时期被百姓奉为“神医”,创立了中医“脾胃学说”,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医学理论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他就是受到医学界广泛尊敬,被后人尊称为“东垣先生”的李杲。

  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我国中医史上“温补派”(又称“补土派”)的著名代表。李杲强调脾胃在人身上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他创立的“脾胃学说”,使我国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更臻完备,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名门出身 品格高尚

  李杲(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石家庄市正定县)人。

  金大定初年,在真定、河间校籍,李氏家族户冠两路之首。李杲便出生在这个真定的望族家庭,其家族“赀雄乡里”,他自幼过着富足的生活。李杲的父辈好读书,家中常有名士拜访。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杲自幼资质过人、性格沉稳、酷爱读书。他先后师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从之、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对《易经》《尚书》等也做过潜心钻研,很早就通晓儒家经典。据元代真定路府学教授砚坚所撰《东垣老人传》记载:李杲在年幼时,就表现出与一般的小孩子不同。长大后,他为人忠诚守信,待人非常有礼貌,交朋友也很慎重。在与人们的往来接触中,他从不开玩笑去戏耍他人。虽有万贯家资,却很少外出游历,从不涉足声色游乐场所。

  一些富家子弟对他的高尚品格颇为嫉妒,事先设下圈套,请李杲赴宴。饮宴之间,一个歌姬拉了一下李杲的衣角,李杲大怒,痛斥歌姬,“解衣焚之”,愤然离去。还有一次,官员豪绅们在府衙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真定府府尹听说青春年少的李杲很有操守,便邀他参加接待。席中,府尹唆使歌姬强灌李杲饮酒。当着官宦乡绅的面,他不便推辞,只得稍稍饮了一口,便匆匆离席,转身吐了出去。由此可见,李杲十分自重自爱。

  李杲不仅品行端正,而且急公好义。为了探讨学问,李杲在自家院内空地上建起了书院,专门邀请和接待儒士,供他们读书学习。有的儒士生活拮据,李杲便给他们以资助。金章宗泰和年间发生灾荒,人们纷纷逃荒,困苦不堪。李杲见此情形,慷慨解囊,设粥赈灾,为百姓提供庇护。

  深耕杏林 心怀苍生

  李杲一心攻读儒学经典,志向本不在医学。然而就在他即将步入社会之时,一个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年,李杲的母亲病重,内心焦灼的他请来许多郎中为母亲诊治。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说法各不相同,不能辨明是寒症还是热症。最终,药石无灵,母亲撒手人寰。李杲悲痛万分,认为是自己耽搁了母亲的病情才导致母亲去世,他把责任怪罪在自己的身上,认为是因为自己不懂医才没能救活母亲。于是,李杲决心拜师学医。

  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

  学成以后,李杲返回自己的家乡,开始巡医治病。他继承了张元素的革新思想,“师古但并不泥古”,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摸索独特的治疗方法,解决了当时的许多医疗难题,为以后创建新的学派打下了基础。

  后来,李杲来到山东济源(今山东省济源市)主管税收。当时济源正在流行一种叫“大头瘟”的急性传染病,当地的医生查遍医书,却找不到对症的药方,便各自开方,胡乱下药。眼看着患者一个个地死去,人人恐慌。此时的李杲心中也十分着急,他不分昼夜,全心扑在研究症状、探求病因上,终于研制出“普济消毒饮”,给病人服用后,疗效非常好。

  李杲没有借此大发其财,而是把药方刻在了一块木板上,放置在街口闹市等众人都能看到的地方。患者照药方服药,无不见效,人们都认为此药方是神仙所传。知道实情的人把消息传出,人们纷纷称赞李杲为“神医”。后来,人们干脆把此药方刻在石碑上,以使其永世流传。

  李杲为扑灭济源一带的瘟疫作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瘟疫病医治理论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临床经验、治疗方法和有效方剂。时至今日,“普济消毒饮”仍为中医学学生的必学方剂。

  金朝末年,蒙古军队不断南下,李杲弃官避难,迁居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始为公卿大夫治病诊疗。他的医术高超,药到病除,一时名声大振。

  东垣先生 流芳百世

  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蒙古大军兵临汴梁城,李杲离开汴梁,北渡黄河,几经辗转,于1244年回归故里真定。

  此时,李杲已是一位64岁的老人了,他一心想把医术传于后世。他把自己的医疗经验梳理和总结,认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治疗经验和方剂。

  在友人周都运推荐下,李杲将廉台(今石家庄藁城区)人罗天益收为入门弟子,而且供给他日用饮食。学业三年,李杲为表彰罗天益久学不倦,赠予他很多银两,罗天益力辞不受,李杲坚持给予:“我把毕生的医术都传给你了,怎么会吝惜这点细软之物呢?”罗天益深知师父的为人,从此更加刻苦学医。

  临终前,李杲将平生所著医书校勘为帙,以类相从,全部交给罗天益。李杲去世后,罗天益将李杲的著作编辑印刷,现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存世。罗天益也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将其医术发扬光大,成为当地的名医,著有《卫生宝鉴》等医书。

  李杲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具有全科才能的医学家。他在行医中,辨证施治,特别善于治疗疑难危症,诊断治疗颇具卓识,时人把他当作“神医”看待。所以,元好问说他“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不论大小方脉、内科、外科、针灸、眼目他都精通。

  有人评价:“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杲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脾胃学说”,其学术核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温补脾胃。他研究脾胃不是单纯就脾胃的功能而言,而是从整体出发,他创立的许多方法和方剂其实对全身都有调节作用,他的辨证论治方法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病机学说和治则学说,脾胃论在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称主张温补脾胃的医家为“温补派”,因在五行中胃属土,故又称“补土派”。

  李杲的学术理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理论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他获得了医学界的广泛尊敬,后人都尊称他为“东垣先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北京三皇庙改为先医庙,在主殿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神像,两庑分列历代28位名医的塑像,李杲居东庑第14位。他的医学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健尔康 603205 --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科力股份 920088 7.32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17.58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27.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