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网
原标题:新华网视评|新华网三连评,持续关注网络坑老骗老现象
来源:新华网
一评:网络直播间岂能成“坑老间”
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某些平台直播间通过夸大藏品的价值、编造名人求购的故事、承诺高价回收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所谓的“古董”。不少老人一步一步陷入精心设置的陷阱中,损失惨重。
事实上,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坑骗套路可不只“古董局中局”。比如,有的打“免费牌”,以“0元就能学剪辑”为幌子,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培训课程;有的打“科技牌”,用“基因疗法”等高科技噱头,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有的打“感情牌”,化身情感主播,用精心编排的剧本,博取老年人信任,进而骗取财物……
有网友形容父母沉迷直播间,“两眼一睁,看到熄灯”“主播喊‘上车’,老人就下单”“告诉他被骗了,怎么都不信,连警察规劝都不管用”。
防止老年人被“坑”,单靠子女苦口婆心地劝说远远不够,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思等着老年人“自我觉醒”,也是对老年人不负责任。
虽然完全杜绝难度极大,但不妨为老年人多设置几道保护网。
比如加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络直播活动等的监管,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从多层面出发构建多层次的防骗体系,以强有力的“护老”对抗“坑老”,才能为老年人网络消费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环境。(新华网记者:马晓媛、李洁琼)
二评: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不容忽视
《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五十岁》《五十岁保姆嫁豪门》……最近,“霸总爱上我”的老年版微短剧不断登上热度榜单,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担心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伤财伤心又伤身:“一看看一宿,第二天说头疼”“每天不停地刷短视频,连饭都顾不上吃”“各种微短剧消费套路防不胜防”。
事实上,不单是微短剧,还有网络直播、网络打赏等,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必须重视。
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也好,沉迷直播打赏也罢,背后是被忽视的精神需求。现实生活中,子女对老人的关心往往体现在身体健康方面,对于情感需求的关注相对匮乏;一些老年人缺乏自己的兴趣爱好,“朋友圈”也小,难免孤独寂寞。
霸总微短剧的出现恰好填补了空白。一些热度较高的老年版微短剧,看似浮夸、离奇,甚至低俗擦边,却给老年人提供了情绪价值。
部分创作者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力:谁能制作出贴近老年人的作品,谁就抓住了“流量密码”。据报道,有微短剧公司已经把公司愿景改成了“中老年群体的造梦师”“中老年的娱乐迪士尼”。
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应当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提到,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包括建设国家老年大学,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和演出队伍交流展示等。
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是值得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长期课题。(新华网记者:马晓媛、刘扬涛)
三评:管一管专坑老人的“养生骗局”
近日有媒体报道,网上有人打着中医的幌子卖课圈钱。那些自称“神医传人”“国医名师”的讲师,根本没有培训资质。
养生保健“坑老”骗局其实并不新鲜。坑骗的一大“诀窍”是,渲染和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
随着年纪渐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出现退化,往往容易产生健康焦虑。设局者抓住并放大这种心理,以“睡不好,吃不香是气血不足”“现在买课总比以后进医院便宜”等话术拿捏老年人,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指尖一族”,“养生骗局”也向线上转移。骗子利用不同网络平台引流、诱导、销售,花招更多,手段更隐蔽,监管难度更大。老年人面对各类广告推送、难辨真伪的“忽悠话术”,极易“入局”。
针对专坑老人的“养生骗局”,必须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对那些以治病为幌子,行虚假宣传、欺诈误导之实的不法机构和个人,要露头就打,严肃查处;应构建多部门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执法监督系统,综合运用大数据监测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保健品监管。
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就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提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鼓励研发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营养要求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配方食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也许,我们向老人更近一点,老人就能离“养生骗局”更远一些。(新华网记者:马晓媛、许雄)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