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客更好感受雪域高原美景

让游客更好感受雪域高原美景
2024年10月07日 07:0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李志刚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周年。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创了对口援藏工作新局面。广大援藏干部人才,为全面开展对口援藏工作、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援藏导游便是其中一员。他们尽其所能助力西藏旅游业发展。本期,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了3位援藏导游,听他们讲述如何将西藏的历史底蕴、民族特色、繁荣发展呈现给世界的故事。

“援藏经历是我的宝贵财富”

“援藏经历是我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援藏导游,我看到了最壮美的风景、感受到了最淳朴的民风。我将所知所学给了西藏,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老西藏精神,让我无惧困难、坚韧前行。”张照回忆起援藏经历,满怀深情。

张照是甘肃兰州人,出生于1979年,是一名退伍军人,从2012年到2019年作为援藏导游在藏工作,被评为2021年全国特级导游。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记者近日采访了张照,聆听他的援藏故事。

把所学带到西藏

说起援藏经历,张照打开了话匣子。“我高中毕业后就参军了,1999年退伍后在一家工厂工作。有一次,一个朋友说,‘日语特别难学、不信就试试’,一句玩笑话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劲头,我说,‘试试就试试’。从那以后,出于兴趣,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日语。当时没想到,这为我以后考取导游证、进藏工作提供了条件。”

“2003年我考取导游证,先在敦煌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导游,后到敦煌博物馆做日语讲解员,博物馆大大小小的文物上万件,展厅里的文物也有几千件,每天我都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被称为“幸福天路”。此后,成千上万的游客通过这条铁路到西藏旅游。张照回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萌生了去西藏工作的念头。

2012年,张照入选全国第10批援藏导游员。“从候选者中被选中,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觉得援藏不仅是一份工作,还饱含着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当时就下决心,把自己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带到西藏去。”

“刚到西藏时,我意识到,对当地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不了解,以后展开工作会有困难。”张照说,“所以我就经常和藏族同事在一起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为了和他们顺畅沟通,我专门学了藏语。”

适应了西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张照的工作顺畅起来。“我发挥所长,主要接待日本游客,向他们介绍西藏的人文特色、自然景观,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是中国导游形象,也是国家的形象。所以感到这份工作责任重大,需要精益求精。”

把游客当成亲人

“在西藏做导游,有一项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谨慎处理游客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张照说,“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不同,加上有的游客强烈的猎奇心理,一些行为有时候会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活。虽然我们事前会给游客讲注意事项,但难免有一些人不注意听。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耐心地向双方解释,细心地化解误会。”

“对于多数游客来说,刚到西藏,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因高原反应引起的身体不适,通过合理的方法大多能很快适应。”张照说,“这就需要导游提前做好工作,一些方法、小窍门可以帮助游客更快适应高原环境,顺利地开启旅程。”

长期在西藏做导游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张照回忆说:“有一回,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管理层组团到西藏旅游,进藏后多名游客出现了较重的高反症状。我赶紧劝他们先到医院听听医生的建议,我一路陪着他们,经过休养,他们身体慢慢恢复了正常,并对我表示了感谢。”

“还有一次,几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年游客,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上山途中,其中一名游客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高原反应。”张照说,“当时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交通不便,我向当地群众借了一头牦牛把他驮回大本营。看到这位老人嘴唇发紫、呼吸困难,我心里很着急,把平时学到的医疗知识都用上了,给老人吸氧,然后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摩,后来这位老人转危为安。”

“还有一位老年女性游客,她爬山参观布达拉宫的时候晕倒了。”张照说,“情况紧急,我背起她就往山下跑,送到医院,进了ICU,因为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她醒来后对我万分感激。后来,由于她没有亲人在身边,我又担当起了陪护工作,照顾老人的生活,尽量不让她感到孤单。我当时就在想,老人远道而来,对她来说最亲的人可能就是导游了。后来她康复出院回家后,给西藏自治区旅游部门写了一封感谢信。看到感谢信时,我心里很感动。”

把精神更好传承

“长期在西藏工作,我对西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张照说,“西藏有壮美的自然风光,那真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啊。最让我感动的是西藏同胞的淳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好几次我在乘坐公交车时看到,全车的年轻人站起来——不是一位,而是全车的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这种淳朴的民风让人特别感动。”

“在西藏工作多年,我切身感受到,旅游发展对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张照说,“因为游客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而且,国内外的游客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让当地老百姓开阔了眼界,更时尚,也更包容了。”

“通过亲身经历,我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援藏力度是比较大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支持,很多优秀的人才到西藏支援建设,各方面的支持让西藏发展速度加快。”张照说。

“在西藏的工作,让我对老西藏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张照感慨道,“老西藏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向前,排除困难、坚韧前行。每当想起很多援藏前辈的事迹,我就觉得我所经历的那一点苦,不值一提。”

记者了解到,目前张照在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担任旅游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家里有一个6岁的女儿,他时常向自己的学生和女儿讲述援藏故事,希望他们从中有所感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援藏力量”

“援藏前我对西藏充满了向往,成为援藏导游后,我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援藏力量。每当我帮助游客解决困难的时候、每当我给游客讲解西藏美景和文化的时候,看到他们脸上欣喜的表情,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吴洲是江西人,自2006年至2019年担任援藏导游,多次获评全国援藏导游员先进个人、援藏导游员西藏自治区先进个人。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记者联系上了吴洲,听他讲述自己的援藏故事。

吴洲回忆:“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九江学院读书,后来考取了导游证。2002年毕业后,我先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心里仍对导游行业念念不忘。不久后,我决定做导游,到九江庐山招商国际旅行社工作。那些年,去西藏是我心中的梦想,西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很吸引我。后来听说有援藏机会,我主动报名。2006年,我顺利成为一名援藏导游,奔赴西藏工作。”

“初到西藏时有点紧张。”吴洲说,“因为不熟悉,加上有一些高原反应,好在带队的同事一直鼓励我。后来,由当地旅游部门安排,我们一批援藏导游被分配到了不同的旅行社。我进入西藏的一家旅行社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我认识了很多藏族朋友,跟他们学习藏语、了解西藏文化。”

“在带团前,我们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对西藏的自然、人文条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吴洲回忆,“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还通过上网自学、与当地同事群众交流等方式,尽可能了解西藏,为带团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回忆起带团经历,吴洲说:“由于高原特有的气压、天气、路况等条件,时常遇到意外。有一次我带团去珠峰,一名游客一路上状况都挺好的,但是到了日喀则后,他的室友叫不醒他了,急忙来找我。我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跑过去,一面实施急救措施,一面拨通了120。当时,我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不要慌张,按照急救知识一定可以把他救回来。后来,这名游客被及时送到医院,因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经历了这件事,游客跟我变得更加亲近了,我们相互关心帮助,完成了这趟珠峰之旅。”

“还有一次也是带团去珠峰,途中车子陷进河谷,车门被卡住了。”吴洲说,“当时我赶紧查看状况,确认水位不高后,安抚大家不要着急。等大家情绪稳定下来,我打开天窗,爬出车外,走了大约3公里发现了一个工地,有挖掘机正在施工。经过沟通,工人们把挖掘机开到河谷,挖开泥土,让车子开了出来。脱险的游客相互拥抱、欢呼。许多游客对我说,这个小插曲让大家感到特别温暖,是那次旅途中最难忘的回忆。”

“通过援藏,不仅让我有机会为西藏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也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西藏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吴洲告诉记者,“我心中对西藏的向往在进藏后就转化成了探索西藏美景、了解西藏文化的热情,从语言到服饰,从文物古迹到饮食文化,都吸引着我不断探索。当我把西藏的自然美景、民俗文化介绍给国内外游客的时候,常常引起大家的兴趣,每当这时候,我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

吴洲说:“长期在藏工作,我切身感受到在各方援藏力量的支持下,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我们援藏导游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家发挥特长,投身西藏旅游一线,赢得口碑,擦亮西藏旅游的招牌。”

“多年援藏工作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精神财富。”吴洲深有感触地说,“一代又一代援藏工作者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即使离开西藏,老西藏精神也一直伴随着我,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老西藏精神总能给我更多力量。”

“我收获了美好的友谊”

“援藏工作,不仅让我收获了美好的友谊、难忘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和豁达,不轻易放弃。”20多年前,工作和生活在东南海滨城市的朱晓珍怀着梦想踏上援藏之路,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后,她参与西藏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与藏族同事们结下了深厚友谊。记者近日采访了朱晓珍,听她讲述自己的援藏故事。

初上高原

“我在南开大学学的是旅游英语,毕业后到厦门大学国际旅行社工作,援藏前,我是旅行社的办公室主任,有5年多的外语导游经验。”朱晓珍介绍。

“之所以有援藏的想法,有多方面的原因。”朱晓珍说,“一是我自己对西藏充满了向往,想去见识和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二是我哥哥的一位好朋友就是援藏干部,在林芝的米林农场工作,他来我们家时讲起西藏,还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像你们这样旅游人才到西藏,西藏肯定好上加好’。他的话我一直记在心上。到了2003年,我一看到援藏通知就报名了。”

去高海拔的地方工作对于多数援藏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

“飞机从成都进藏,刚到拉萨贡嘎机场时还没有什么感觉,但到宿舍后就感觉到了高反。”朱晓珍回忆说,“我住3楼,爬到2楼的时候就觉得眼睛一阵阵发黑,气喘,差点晕过去,跟同伴们相互搀扶着才躺到床上。差不多经过一星期,身体才慢慢恢复了正常。”在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她也有了心得,就是学习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比如喝酥油茶,每天早上喝一大碗酥油茶,坚持有氧运动,走一走路,但是不做剧烈运动,以此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收获友谊

2003年,朱晓珍等援藏导游进藏后,根据政府部门统筹安排,主要做好传帮带,面向西藏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在培训中,我和当地旅游从业者朝夕相处,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朱晓珍说。

“我的一个无心的举动,还成了培训中一段美好的一个美好的小插曲。”朱晓珍说,“在课堂上,当讲到文化为旅游产品增色时,我给大家分享了《诗经》中的一个爱情故事。在复习时,有一位学员举手提问,她说:‘老师,我们听你给我们讲《诗经》里的爱情故事,特别美好,我们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讲一讲《诗经》里的爱情诗。’大家都很感兴趣,一边热烈鼓掌一边反复说‘老师给我们讲讲’。后来,我就给大家讲了更多的《诗经》故事,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还不愿离开。有一位学员说:‘老师,我一直觉得我们藏族的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没想到汉族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这么美的诗歌,有这么浪漫的爱情。’然后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热烈讨论起来。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经意的一次交流,让我和学员们有了情感共鸣。”

“学员的情谊也特别令我难忘。”朱晓珍说,“讲了几次课后,我步行上下班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惊喜,比如,经过路边一个小店,突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很热情地对我鞠个躬,大声跟我打招呼‘老师好!’还有一次,我到一个餐厅吃饭,买单的时候,那个年轻的小老板笑眯眯地看着我,我有点迷茫,然后他就说:‘老师,今天我请客。你的课讲得太好了。’当时,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

“在西藏工作期间,我有幸受邀走进了藏族同胞的家庭,这让我感到莫大荣幸。”朱晓珍回忆道,“在西藏旅游总公司工作时,我所在的导游部经理土登欧珠是一个性格豪爽的藏族大哥。当时我发挥所长,为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认证做了大量的文字工作。土登欧珠很感激我的帮助,他对我说:‘我要请你到我家去吃饭,让我的老母亲亲手打一碗酥油茶给你。’我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我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土登欧珠的母亲已经年近90,让母亲为客人亲手打制酥油茶是很高的礼节。这时我才体会到土登欧珠的那一份盛情。”

“到土登欧珠家做客的情景我终生难忘。”朱晓珍言语间仍充满感动,“土登欧珠的母亲端着一碗酥油茶送到我面前。这位藏族老阿妈的脸上满是皱纹,但是饱含着慈祥的笑容,眼睛有些浑浊但是仍然是发亮的。她让土登欧珠告诉我,她听儿子下班回来说,有一个从厦门来的姑娘对他帮助很大,不知道如何感谢她,所以就邀请她到家里来吃饭。后来,土登欧珠的孩子也很有礼貌地向我敬了酥油茶。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藏族同胞的家,感受到了三世同堂的藏族家庭的幸福和温馨,我内心非常感动和幸福。”

难忘经历

除了做培训工作,朱晓珍援藏期间还参与了旅游线路调研、游客接待等工作。“在西藏的路上遇到过几次突发情况。”朱晓珍说,“有一次,我们一批导游去踩线,在去巴松措的路上车坏掉了,几个人徒步找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庄,请一位村民帮忙带路才找到了维修人员。还有一次,行驶在去珠峰的路上,驾驶员发现前面的山坡上有一些飞扬起来的灰尘,他说‘不好,可能有山体滑坡’,他就赶紧开车往后退,并且拦住了后面的车辆。果然,不一会儿有很多碎石从山上滑落下来。后来我们一起合力清理了路上的石头,顺利通过了那段路。”

“援藏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朱晓珍说,“返回厦门后,我整理在西藏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在厦门市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6场讲座,约2000人次听了讲座。我当时把讲座主题定为‘美丽的西藏,迷人的风情,难忘的记忆’。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更多导游了解西藏的文学、艺术等灿烂文化,了解到藏族同胞的淳朴、友好。”

在西藏工作期间,朱晓珍听到许多援藏工作者的光荣事迹。她说:“作为援藏导游,要传承老西藏精神,维护好援藏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动跟当地的百姓交朋友,才能真正地在西藏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把自己的才华、情感、精力奉献给高原。”

“踏上援藏之路,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谈起家人,朱晓珍说,“2003年进藏时我刚结婚不久,我爱人非常支持我。他说,人生能有一次这样的经历,非常值得。在整个援藏期间,家庭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够很安心地在西藏工作。”

记者了解到,援藏回来后,朱晓珍报名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获得了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从事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曾荣获全国优秀导游员、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大学优秀教职工等荣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导游 西藏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6.88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