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
每当《新民晚报》刊登被誉为我国轻音乐之父、低音提琴教育事业元老郑德仁先生的文章,总会在老同学群里,引起一阵热议。我们与他的大女儿、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郑雪梅是小学同班同学,而我是可以向她借橡皮的“同桌的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就读的卢湾区民办淮海中路第一小学,一部分设在淮海中路、雁荡路永业大楼下的汽车库里。别看校舍简陋,可学校里名人之后不少,郑同学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并不清楚她父亲的名望,只知道她家有钢琴。六年级的一天,我作为班级中队文体委员与老师一起同她商量,在她家排练参加学校汇演的节目。可谁也没有料到,这次排练竟变成了“大闹天宫”。那时的郑家,是在淮海中路长春食品商店隔壁的泰辰里。在这三层楼高、青砖外墙、平时显得很安静的弄堂里,住着五六个家境比较好的同学。由文艺积极分子打前站,预先协助郑同学,把客厅整理出一个排练场,当十几个同学到达后,原以排练为主,哪知几个男生一见刚打过蜡、光可鉴人的地板,立即开启了“溜冰”模式,把光滑的地板,滑出了一道道痕迹;而几个女生,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客厅里的钢琴;听说郑同学的闺房里还有一台钢琴时,大家又一窝蜂地涌到二楼,嚷着要她弹一首……当郑家保姆面带难色,前来告知郑同学妈妈快回家时,大家只是匆忙地打扫一下“战场”,就离开了。第二天,带着忐忑的心情,打听郑同学是否挨骂了,岂料,她转告郑德仁先生的话说:“小孩子好动,正常的。”
工作后,听说郑同学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低音提琴手时,我先后给她写过几封信,除询问工作情况外,请她寄一些当时特别流行的朝鲜歌曲的歌谱给我。那年月没有现成的谱子,全部要靠手抄,她不厌其烦地用娟秀的字体,把搜集到的歌谱抄写寄给了我。或许有这样不间断的联系,我冒昧地向她提出了想去现场听上海合唱团排练的请求。在她回沪休假时,我的这个请求有了结果。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父亲郑德仁先生。那时,郑德仁先生声誉日隆,作为上交乐团的台柱之一,在乐曲的编配上也称得上是顶梁柱。那天,我前往上交排练厅,欣赏的正是由他编配的歌曲,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这首歌的主旋律。排练在反复进行,我的眼光却一直停留在神情专注的郑德仁先生身上。
没过多久,郑家从泰辰里搬到了陕西南路上的陕南邨,比泰辰里宽敞、明亮。为了还谱子,我专程去了一次。门一打开,弦乐之声扑面而来。原来,郑德仁先生正指导由他小女儿领衔的南昌中学四重奏组在家里排练。她们排练的这首由陕北民歌《翻身道情》改编的弦乐四重奏,是郑德仁先生和另一位音乐家阿克俭共同的代表作。在郑德仁先生悉心指导下,这个完全由初中学生组成的四重奏组,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组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