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生产现场。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说厂
国徽熠熠,映照初心。
永远的金色记忆,激励沈阳机床矢志攀登。
用最高技艺,打造“万机之母”,为国家制造业奠定“自强之基”。
金色记忆
“成品与精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说这句话的人是徐宝军,用10微米雕琢辽宁工业荣光的大国工匠。
见到徐宝军时,气氛有些紧张,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徐宝军正和七八名工友讨论攻关难题,时不时会为技术上的不同见解“争论”起来。
徐宝军今年55岁,1988年参加工作后,长期扎根一线。多年来,徐宝军常常吃住在车间,与工友们一起不断创造精度纪录。说起榜样,徐宝军说,自己非常钦佩老前辈、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焦百顺。
70多年前,为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焦百顺与朱凤仪、吴嘉祜等人废寝忘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持之以恒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
今年94岁高龄的张庆发,是这段光辉历史的见证人。张庆发生于1931年,新中国成立后分配到沈阳第一机器厂,也就是后来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当木型工。沈阳第一机器厂始建于1935年,是共产党,是新中国,让饱受创伤的工厂重回人民怀抱。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方案敲定,但因为时间紧迫,天安门只能悬挂临时赶制的木质国徽。木质国徽难以经受风吹日晒,制作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辽宁。
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家推举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带领十几名青年技术骨干共同攻关。
“那时的焦百顺总是在忙,忙着开会,忙着查资料,忙着做各种实验,一门心思想着为工厂争光,为国家争气。”张庆发说。
为确保砂型质量,工厂专程去内蒙古运来新砂;为保证国徽表面平整光滑、凹凸有序,尤其是麦稻穗长芒的纹理清晰,他们吃在车间里,睡在砂型旁,反复摸索,精雕细琢。到了熔炼、浇注工序,没有炉子,他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他们用粗铁管改制代替……
比预计时间提前20天,焦百顺他们圆满地完成三种规格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最大的一枚在1951年5月1日被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枚金属国徽已成为沈阳机床人永远无法忘却的金色记忆。
机床摇篮
“咦?这张两元钱上的机床,怎么看起来跟面前的机床一样啊!”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沈阳机床东北区域开放日。来自长沙的青少年走进沈阳机床展览馆,在新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前近距离感受工业文化的底蕴。
徐宝军说,作为新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诞生在沈阳第一机床厂的C620-1型机床并不普通,因为它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工业建设而被印刷在第三版贰元人民币上。“这是卡盘,这是刀架,那里是主轴箱……”张贵卿是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老职工,每次见到这台机床都像是见到老朋友,昔日的火红场景犹如就在昨天。
已至鲐背之年的张贵卿,1952年考入沈阳第一机器厂技校,1953年进入沈阳第一机器厂成为一名学徒。也就是在那一年,沈阳第一机器厂更名为沈阳第一机床厂,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
从厂房规划建设,到产品设计方案敲定,再到精细打磨每个零部件,沈阳第一机床厂从“零”开始,仅用两年时间就造出新中国自己的机床。
“我还记得,第一台机床制造成功后,我大脑一片空白,光听见工友们的欢呼声,还有厂区里庆祝的唢呐声、锣鼓声。”张贵卿时常回忆起那个场景,“当时高兴极了!不管过多少年,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张贵卿介绍:“别看这是新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但是在制定标准和制造精度上可一点不马虎。当时,因为主轴箱噪声大,工厂还专门添置磨齿为里面的齿轮进行打磨。我们做过调查,它的加工精度完全不输国外同类产品。”
这台机床的诞生被视为新中国机械工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因此被选定为第三版贰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由此可见其历史价值和重要地位。
同样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捷友谊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而新中国第一台多轴自动车床则在沈阳第三机床厂成功研制,沈阳也由此成为“中国机床工业摇篮”。
向高攀登
从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到新中国第一台车床、钻床、镗床和数控机床……看似一件件历史的纪念物,实则凝聚了一座大厂的精神。
多年来,沈阳机床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
2019年,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重组沈阳机床。新征程,再起航。
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的厂区内,有一条大道以“劳模”命名。
劳模大道全长740米,是职工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道路两侧的路牌上尽是从这里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这条大道,既是纪念,更是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用技术沈阳机床与祖国同频共振,培养出以焦百顺和马恒昌为代表的众多劳模,他们作为“先锋”,不断引领创新。今天,以徐宝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众多技术团队,让“中国机床工业摇篮”集聚创新动能。
高端数控机床,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制造能力的标准之一。强力立式五轴加工中心、高速立式五轴数控机床、五坐标双龙门数控加工中心……得益于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一批“大国重器”在这里相继问世,尤其是龙门系列产品在加工精度方面更是跨越了0.01毫米这个行业门槛。龙门系列产品的项目总师严昊明告诉记者,导轨是机床易损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国内的淬火技术大多只能加工长度为2米的导轨,但我们在国内首创了一体式导轨(硬轨)成套技术,在这台龙门机床上成功挑战了对11米长的导轨进行淬火,有效地提升了设备的加工精度。”
近年来,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先后入选“科创中国”突破短板关键技术榜单,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称号,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
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产品不断突破,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说:“集团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通用技术力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