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9月27日,诗人、成都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芙蓉锦江》诗刊主编杨然在邛崃逝世。噩耗传来,杨然生前的不少诗友,或撰文怀念,或赶赴杨然家中,表达哀思。
他的诗作别具一格 将对真善美的追求诉诸笔端
杨然,本名杨天福,生于成都。18岁时,杨然在邛崃当知青,22岁成为邛崃冉义中学教师,并在该校工作39年至退休。他一生热爱诗歌写作,很早便在诗坛赢得赞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杨然就已经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如,《寻找一座铜像》《中秋月》《海之门》《父亲,我们送您远行》等。90年代,他又创作了《人民万岁》《人民》《千年之后》《空空的青春之碑》等诗歌,作品风格大气磅礴、纵横淋漓。
“别具一格的写作!”此前,评论家张立群曾将杨然和他的诗歌创作放到90年代诗歌史中评论。他撰文说,杨然的诗歌意象广大,气势恢弘,却让人感到舒卷自如,不矫情做作。特别是杨然将诗品与人品合二为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杨然生前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因为工作关系与杨然接触,感受到了杨然作为诗人的烂漫率真。“他很随和、热情,也很直爽、好恶分明。偶尔把酒言欢,促膝长谈,直抒胸臆。我经常调侃读不懂他的诗,他并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笑笑。”
人间又少了一位为诗歌而活着的好诗人
“猝不及防!”郫都区作协主席、作家李志能深表哀悼。
回忆与杨然交往点滴,李志能感慨万千。他说,今年春天,他还与杨然一起参加了艾芜诞辰120周年笔会。那时候,杨然神采奕奕,两人互赠诗集,并约好在明年端午节时到郫都参加“望丛赛歌会”,听一听传统的民歌小调,看一看如水般涌来的人潮。“这件小事,他还细心的在他的个人大事记中专门有记载,并言通过我送他的《穿过望丛祠的红门》,能够帮助了解郫都的历史文化。”
杨然热爱巴蜀文化,坚持提携后进,推动诗歌发展。作为第一、二、三届成都市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任,杨然还发起并主办大型诗歌民刊《芙蓉锦江》。“每年至少一期,至今已经近30期。几乎都是他一个人策划编撰,使该刊成为全国诗歌民刊。”邛崃市文联主席李志告诉记者。
李志撰文回忆,几天前他去医院看望杨然时的情景。“尽管杨老师已经枯瘦如柴,但他还说要参加我们以后的诗歌活动,即使自己人到不了,也要让自己的诗歌参加。”
“诗人与诗歌同在。”作家朱晓剑撰文写到,杨然证明了自己的诗歌实力,让《芙蓉锦江》走到今天,他用他的温和与良善团结了很多诗人……总之,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词语之间,找到那最寻常最、具诗歌味道的内容。
得知杨然的突然离世,四川大学教授、诗人向以鲜撰文:“他把邛崃带到了天上,人间又少了一位为诗歌而活着的好诗人好兄弟。”
据悉,邛崃市文联、邛崃市作协将于10月11日在当地举行诗人追思会、专场朗诵会。
邛崃市文联供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