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实现创新成果转化335项,合同金额2.86亿元,指导建成冬虫夏草、厚朴、灵芝等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0余个,助力新产品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古老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成都中医药大学紧抓时代浪潮,推动着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企牵手联姻
“中医药不仅要在理论中得到传承,更要在实践中绽放光彩。”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段俊国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段俊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领域的一名专家。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历经数载辛勤耕耘,终于破茧成蝶,发明了相关药物,并提交名为“一种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的专利申请。
这项成果犹如一道光明之门,为众多眼疾患者打开了新的希望之窗。它不仅有望保护脆弱的视神经,还能广泛应用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之中,从青光眼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再到黄斑变性等一系列顽症,均在其守护之下得以缓解。
与西医相比,这一创新药物在改善视力、减轻病痛方面展现了更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段俊国团队携手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名为“芪灯明目胶囊”的中医新药,目前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2016年初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段俊国团队以4:6的比例分享了相关专利的权益,同时用该专利以2063万元的价格作价投资,与西藏药业、康弘药业、贵州百灵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及社会资本,组建成立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不仅运营良好,还获评国家三级眼科医院,成为了一个集医疗、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机构,继续书写着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驱动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一位长期深耕于核酸适配体与药物偶联领域的教授,名叫鲁军,他一直奋战在抗癌药物研发之路上。
多年来,鲁军带领团队投身于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之中:构建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并深入探究它们的应用潜力。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设计合成那些能够精准打击肿瘤的药物,更是要解锁自然界的秘密,将中药单体成分与高毒性天然药物的潜力,通过结构的巧妙修饰,转化为治疗疾病的“利器”。就这样一步步地,鲁军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受体降解药物,并逐步建立起一个目标特异性的药物库。
鲁军团队的成就之一——“新型酸敏感性适配体雷公藤甲素偶联物及应用”核心技术,就像是为抗肿瘤药物穿上了一件智能外衣,让它能在肿瘤的弱酸微环境中精准识别、快速响应。雷公藤甲素,这一传统中药成分,在鲁军的巧手下,与核酸适配体携手,变成了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结肠癌、肝癌、肺癌等核仁素高表达癌症及转移性癌症的精准治疗武器。
临床药理学的实验数据显示:这种偶联物不仅能高效聚集于肿瘤组织,减少在非特异性组织中的误伤,更以它那高效低毒的特性,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准猎杀,而对正常组织则温柔以待,几乎无损。这项技术的突破,解决了免疫原性高、质量控制难、储存运输复杂等难题,为临床应用铺就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2022年,这项技术吸引了盈科瑞(香港)创新医药有限公司的目光,双方签订了3000万元的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这一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这一转化不仅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典型案例”,更为全球创新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核酸适配体修饰的递送策略。
完善相关机制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果转化离不开一个精心设计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学校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了科研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使每一项创新都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围绕“一核三驱多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构建了一套从专利申请前评估到转化、终止的完整服务体系。这套系统不仅涵盖了专利申请的每一个环节,还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现代化转型。
“成都中医药大学独具特色的‘311成果转化方案’,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的大门。”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311成果转化方案”通过建立三大机制,解决了“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从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到既有成果的再支持,再到跨领域的技术集成,每一步都精心布局,确保了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与实用性。其次,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以激励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措施,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收益分配比例,明确了成果转化的重要贡献人的权益,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成果共享的喜悦。最后,面对“不敢转”的困惑,学校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改进定价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扫清了障碍。
无论是深入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实验室,还是致力于传统方剂现代化改造的工作坊,亦或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国际交流中心,无一不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创新与传承的故事。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学校计划培养更多既精通中医药知识又擅长知识产权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为科研成果转化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学校还将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保驾护航。为此,学校将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的痛点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积极推动建立一种链式精准合作机制,将政府、市场、学校和企业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本报记者 叶云彤)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出专利转化“良方”)
(编辑:邵京京 责任编辑:吕可珂 审校:冯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