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影响高考生源的流动

长三角议事厅|自主招生政策如何影响高考生源的流动
2024年09月26日 10:58 澎湃新闻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比去年增加51万,显示出教育普及的加速和竞争的加剧。然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近60%的“双一流”高校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促使大量学生跨省市追求更优质的教育。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中国实施按省配额的招生政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政策逐步演变。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的推出,允许高校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录取,这一变化对高考生源的流动和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基于2018年78所自主招生大学和普通高考配额录取数据,分析了不同招生制度下高考生源流动性差异及其与生源地和目的地大学特征的关系,试图揭示教育政策在塑造学生流动性与区域教育公平中的关键作用。

图1:78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分布情况。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图1:78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分布情况。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注:基于审图号GS2020(4619)(自然资源部监制)制图,不包含港澳台数据。

自主招生:突破地域限制,却仍不够平衡

通过计算各省份自主招生录取人数与分省配额录取人数的比例,我们衡量了不同地区学生通过自主招生途径获得录取的相对机会(图2)。数据显示,东部省份如山东、河北等地通过自主招生向高校输送了大量学生,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成熟的中学教育体系和庞大的考生群体。相较之下,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的自主招生录取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在这些地区,分省配额计划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部地区,河南省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获得录取的机会相对较高,体现了这一地区考生在自主招生中的竞争优势。反观西部地区,自主招生的整体录取率较低,可能与自主招生政策在这些区域的推广力度有限有关,同时也与国家在分省配额中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有关。

总的来看,自主招生为考生提供了突破地域限制的新路径,尤其对那些来自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然而,尽管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平性,但录取机会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亟待进一步优化。

图2:2018年各省份自主招生与分省配额计划跨省生源之比图2:2018年各省份自主招生与分省配额计划跨省生源之比

政策、大学与城市:多重因素共同塑造学生流动格局

通过热图分析,我们可以直观了解不同招生政策下学生流向顶尖大学和各类城市的分布情况(图3、图4)。数据显示,自主招生和配额制度对学生从生源省份到大学的流动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自主招生制度下,湖南、湖北、浙江等省份的学生进入顶尖大学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省份,而山东的学生则在双一流大学的录取表现上尤为突出。就入学地选择而言,自主招生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偏好。除了山东、河北的学生分布较为广泛,遍布各层级城市外,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就读。

相比较而言,在配额制度下,河南、山东、河北等高考大省的学生流动性更为多元化,非一线城市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同时,西部地区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进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求学。

整体来看,自主招生在打破省份配额限制的同时,学生更偏好高等级城市,而配额制度则通过为每个省份设定固定的招生名额,促使学生流动更为均衡。

图3:各省份学生流向不同排名大学的热图.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额计划
图3:各省份学生流向不同排名大学的热图.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额计划
图4:各省份学生流向不同等级城市的热图.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额计划
图4:各省份学生流向不同等级城市的热图. (a)自主招生, (b)分省配额计划

通过进一步采用负二项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流动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的排名、地理位置、招生规模,以及高校对本地生源的偏好,也在不同招生制度下对学生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自主招生制度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而配额制度则因招生名额受限,使得不同层次大学的流动性差异更加明显。在地理因素上,一线城市对自主招生学生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而在配额制度下,学生流动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对本省生源的偏好并不显著,但在配额计划中,这一偏好明显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省份学生的机会。

兼顾过程与结果公平,需构建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和评价体系

上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学生流动性的复杂格局,也揭示了不同招生政策对区域教育公平和学生选择权的深远影响。

自主招生强调“过程公平”,通过个性化选拔提高了学生与高校的匹配度,但可能忽略了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而传统的配额制度,则通过调节地域发展不均衡,试图实现“结果公平”,弥补地区间教育资源差异。

在当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元化的招生制度和评价体系,兼顾过程与结果公平,成为了各类人才选拔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关注招生政策本身,还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等多维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当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特征,在招生政策上采取更加细致和灵活的设计。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综合素质评价、面试、推荐等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平衡学业成绩与个人潜力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尤其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对实现教育公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注,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的积极推动。

【本文作者于程媛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陈南希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生,崔璨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文章改写自三人合作的学术论文《迈向高等教育:中国自主招生计划下的学生流动性研究》(Cui, C., Yu, C., Chen, N., & Deng, X. 2024. Moving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mobility under the Independent Freshman Admission Program in China.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e2812. )。文中数据和结论均基于论文原文,如需深入了解,建议阅读完整论文】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自主招生 录取 高考 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