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从“吃水难”到“喝好水”

许昌:从“吃水难”到“喝好水”
2024年09月23日 11:46 许昌发布

转自:许昌发布

当秋风拂过许昌,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泛着涟漪,一座座桥梁换了新装,岸边的绿树在风中舞动……

然而,谁能想到,干旱缺水一直是许昌人解不开的心结。资料显示,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城市供水几乎是空白。许昌老城区居民吃水全靠井水。直到1960年,许昌才建成自来水厂,由此拉开了许昌城市供水的序幕。

提起用水,今年60岁的许昌市民常金枝颇为感慨地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的水管从来没有顺畅地流出过水。家人每天就拿个桶在水管下面放着,一滴一滴地接,不敢有一点儿浪费。”

常金枝家吃水困难是当时许昌市民吃水困难的一个缩影。由于种种原因,截至1977年,我市供水管网总长才31.2公里,供水企业固定资产仅100多万元,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居民在一个水龙头下排队接水的现象屡见不鲜。“卖馍不卖粥,理发不洗头;谁能让吃水,选谁当市长”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了昔日许昌的严重缺水状况。

此外,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得漏斗区逐年扩大,导致地面沉降、裂缝等现象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区七一路与南关大街交叉口附近的地面沉降达到277毫米,七一路的路面多次塌陷。

1978年、1979年,我市投资200万元兴建东水源地,建立了市区水厂,厂址位于今天的市区文峰路与建安大道交叉口东北角。1979年,许昌市自来水厂正式更名为许昌市自来水公司。

打井深挖地下水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1981年,周庄水厂应运而生。1981至1994年,我市先后投资150万元对周庄水厂进行扩建,使之成为我市第一座现代化地表水厂,市区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1994年和2000年,周庄水厂进行了两次扩建,市区的日供水能力由此达到10万立方米。

周庄水厂从颍汝总干渠中源源不断地调引北汝河之水,供应到我市供水管网中,大大缓解了我市供水难题。

“1984至1992年,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兴建了许昌市南水源工程,先后建成了麦岭水源地、榆林水源地,组建了董庄水厂。1991年10月,董庄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1997年9月,麦岭水源地移交许昌市管辖,并成立了麦岭水厂,我市的城市供水得到了有力保障。”麦岭水厂老厂长杨素白说。

为市区供水的麦岭水源地和北汝河均在30多公里外的襄城县,水需经过多次加压、长途输送才能到达市区。因此,我市供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干旱、断流、污染、异常天气等常常影响全市人民的吃水安全。2013至2014年,颍汝干渠因干旱断流,许昌市区靠麦岭水源地单线供水,市区供水几乎到了临界点。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积极对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终结了许昌缺水的历史,给许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全长54公里,许昌市配套工程全长约150公里。全市年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通过4座分水口门向许昌市区、长葛市、襄城县、鄢陵县、禹州市的9座水厂供水。”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唐学凤说。

截至2024年8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为我市供水14.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4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6.42亿立方米(包含颍河退水闸退水2.9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280万。

南水北调原水的输入,解决了我市地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全市三水源(南水北调原水、北汝河地表水、麦岭地下水)、多水厂应急联调供水。

我市抓住了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于2013年11月超前谋划实施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三大水利项目,打造出“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许昌人不仅解决了水源难题,而且实现了“碧水长流、清水绕城”的兴水梦。

来源:许昌日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