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谈起安徽潜山,人们常津津乐道于“一山(天柱山)一水(皖水)”。但完全人文意义上的“一山一水”,却鲜有提及。这“水”,指的是张恨水,而这“山”,指的是程长庚。程长庚的故乡程家井和张恨水的故乡黄土岭双双濒临潜河、皖水这两条母亲河。她们润物无声,抱城而过,在皖河口交汇后流入长江,把地处潜山一南一北的两位大师连成一体,紧紧拥入自己温暖的怀抱。
一方人文山水,依依星汉交辉。
一谜与一误
人文山水,云遮雾绕。
身世成谜的是程长庚。一直以来,程长庚生卒年月及其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潜山文史工作者在开展文化普查中,先后发现了民国九年编修的《潜阳程氏汇谱》、清道光十二年的《程氏族谱》和民国三十年的《井股程氏支谱》。尤其是后者,所载更为详尽:“……振之子纲,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清涟秀丽,兼多醇厚之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及毛家垄,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这一连串如获至宝的原始谱牒、程氏后人的采访回忆以及潜山王河程家井相关地理坐标的相互印证,才终于拨开了程长庚的身世迷雾。至此程长庚籍贯、生卒年月以及子嗣的舛误得以完全纠正:程长庚,确属安徽潜山王河镇程家井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嗣子二人,一曰章甫(谱名知首,亦名程知首、知圃),一曰章瑚(谱名知瑚,亦名程知瑚、知湖),前者从艺,后者从政。程长庚与庄氏婚后无子,以堂兄程闻淞之子程章甫和族弟程闻瀚之子程章瑚承嗣为子。程闻瀚共生五子,程冠英最小,系程章瑚的同胞兄弟,与程章甫并非一人。
无独有偶,有趣的是,张恨水的笔名也一直遭遇误读。一说起张恨水,人们往往把“恨水”与“冰心”联系起来。说是张恨水年轻时,曾向作家冰心女士求婚,因求婚未果,张恨水便依“恨水不成冰”之意取此笔名以示恨其终生。这一“啼笑因缘”纯属无稽之谈。张恨水为什么取“恨水”为笔名呢?他19岁那年在汉口做编辑,为一家报纸投稿,始用“恨水”为笔名,截取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恨水”两字,想以此自警,珍惜时光,莫让年华付水流。
三十六本戏与八十一梦
两位大家极具标志性成就,竟都与数字有关。一是“36”,一是“81”。
这“36”,说的是程长庚主持创编的36本《三国志》连轴戏。
1790年后,“四大徽班”相继荟萃京城,声威渐壮,在共飨繁华之时,也各有绝活引领风骚。如四喜班的“曲子”、三庆班的“轴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而这三庆班的“轴子”,就是指程大老板程长庚主导下的连本戏,其中最著名的就数36本《三国志》了。
光绪年间的1877年前后,菊坛争胜尤烈。程长庚要想保住三庆班“京城第一班”的地位,必须拿出绝活来。压力之下,程大老板亲自主持并借助下海的卢胜奎创作了连台本戏《三国志》,总计36本。在主题上继承《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以小说《三国演义》第34回至52回的故事为蓝本进行创编。同时,三庆班发挥集体优势,以最佳阵容出演。如:刘贵庆饰演刘先主,程长庚饰演关公、鲁肃、关羽,钱宝丰饰演张飞、黄盖,杨月楼饰演赵云,卢胜奎饰演诸葛亮,黄润甫饰演曹操等,众人把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一经演出,盛况空前。
36本《三国志》,有的一本有数个曲本,如《捉放曹》一剧就有捉曹、放曹、行路、杀吕、宿店等5曲。但受当时条件限制,不少剧目渐渐失传了。据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当年戏本只有不到20种。
这“81”,说的是张恨水创作的抗战小说《八十一梦》。
《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期间的重庆,自1939年12月1日至1941年4月25日连载于重庆《新民报》。它以“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国统区社会上种种不利于抗战的丑恶现象,于嬉笑怒骂中抨击了混迹于抗战阵营中的魑魅魍魉。《新民报》总编辑陈铭德先生说《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先生“一切杰作中的杰作”。《八十一梦》一经发表,立即爆红,反响强烈。
然而,《八十一梦》,真有八十一个梦吗?
张恨水在《八十一梦》中除《自序》及《楔子》《尾声》外,其实只写了《号外号外》等十四个梦。有人说,张恨水本想写81个梦的,由于这些梦触动了国民政府的敏感神经,因此受到了重庆当局的警告与威胁,张恨水迫于无奈不得不仓促终结全篇。一些专家包括张恨水同时代的好友张友鸾先生都持此观点。
最近又有新说。张恨水虽然把小说的名字题为“八十一梦”,但原本的构想就是写“十四个梦”。一些专家如龚明德先生还通过查阅当年报刊对此进行了考证:“楔子”,就是“小说的引子”,详述小说内容的来源。1939年12月1日的重庆《新民报》,有署名“恨水”的《八十一梦》连载,开篇就是《楔子·鼠齿下的剩余》,500多字,排了21行,连载序号为“一”,而最后一梦是《第八十梦·回到了南京》,之后是《尾声》,连载结束时有“全书完”的说明。可见,张恨水写《八十一梦》是十分从容的,那种受胁迫而仓促终篇的说法只是附会之说!
无论哪种情形,不同寻常的《八十一梦》是张恨水抗战文学中的一部巅峰之作,毋庸置疑。
“十三马子”与“九野”
程氏、张氏的亲人团中有两个挺有意思的“数字昵称”,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十三马子”与“九野”。
“十三马子”,说的是程长庚的后代。
程长庚在潜属程氏第51代。所谓“程氏十三马子”,即指程长庚嗣子程章瑚仨儿子程遵尧、程经世、程经邦与程章瑚胞侄程毓嵩一共生出的十三个男孩。这十三个男孩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家”字,后面一个是以“马”为偏旁的字。
这十三人的父辈地位均相当显赫。据清史和民国史料记载:程遵尧,清时为朝廷外务部、农商部郎中,通四国外语。1901年,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28岁的程遵尧受清政府委派并作为高级翻译,陪同李鸿章参与谈判,虽然最终因敌强我弱,李鸿章只得签署此不平等条约,但程遵尧的卓越表现深得李鸿章赏识,李鸿章奏请朝廷奖赏程遵尧受“上四代封赠”,本人授以“上海道”的官职。程经世,曾任民国大总统府秘书;程经邦,德国武备学堂留学毕业,民国时期陆军少将;程毓嵩,从九职御京师五城会办、顺天府尹陈保奖五品顶戴,民国三年为京师税务视察员等。不仅如此,“二代”也相当出色。如:程家驹,曾留学比利时,归国后任外交部专员;程家骅,燕京大学毕业,曾任南阳群岛苏门答腊领事;程家骆、程家骊,均在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程家骆,还出任过安徽省财政厅统计主任……这十三人文化素养皆高,相互关系甚好。正是基于程长庚这一支第53代第54代上下两辈间的深厚情感,尤其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等传承的“四箴堂”家风族风,加上各自的发奋有为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故在程氏家族中被昵称为“程氏十三马子”,饮誉京皖及海外。
张恨水在潜属张家第20代,张家“九野”系张恨水的兄弟或堂兄弟姐妹。
所谓“九野”,即指张恨水胞兄弟和堂兄弟姐妹名字中,最后都带个“野”字。这“九野”或从教或入仕或务农,相处和睦。影响力较大的数张东野。他1905年考入清江西讲武堂,毕业后任上海警察局闸北区公所队长,1920年后相继在安徽、甘肃等地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合肥市民建、工商联主委和合肥市副市长等。张朴野、张牧野是张恨水同胞兄弟。张朴野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大学预科班升入政法系学习,毕业后,经张恨水介绍先后进入北平《晨报》等报社任编辑、记者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张朴野赴河南任教。张牧野,是张恨水最喜欢的三弟。1931年,张恨水以稿费收入创办了北平华北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员,而学校日常工作即交给三弟张牧野主持。张牧野有豪侠之气,抗战时期,他参加了天津保卫战,在家乡潜山还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有力打击了进犯武汉、安庆、潜山的日军,战功显赫。张恨水抗战小说《巷战之夜》《疯狂》等都有张牧野的影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