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2024年09月18日 03:07 媒体滚动

转自:光明日报

  传统节日是一种情感记忆、心理积淀和文化认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主编的《印象中秋: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邀请28位当代重要作家从不同视角书写传统节日中秋节,虽然每一篇作品的讲述方式不同,表达的情感却有着内在共鸣,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创造力,以及文学审美的时代性。

  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感知历史、感受文化、感恩亲情,而文化自身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黏合力,超越时空距离,形成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条主线和恒定的情感坐标。可以说,这本书是一场唤醒记忆的文学之旅、文化之旅和情感之旅。

  《印象中秋》着力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传统节日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创造,由特定的饮食、亲人相聚和形式各异的习俗构成,是烙印在文化基因里的代际传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稳定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书中,陈应松在城市写下糕饼瓜果桂花酒,田野和河流之上的高天满月;于坚在异国梳理《诗经》,以及海德格尔、普希金、波德莱尔等人笔下的月和故乡;乔叶关于五仁月饼的故事让人开怀一笑;王祥夫说起馅饼、葱花饼、散发着麦子红糖胡麻油香气的混糖饼,内心喜悦跃然纸上;雷平阳想象秋日徐霞客喝掉寂静山门里那杯残茶;索南才让讲述感情受伤的上海女孩在牧区中秋夜感叹自己还是喜欢这悠长的世界……中秋月圆,桂花飘香,是视觉、味觉与心灵互动的独特体验,作家们回望遥远的故乡,丰收的喜悦、团圆的期盼、季节的美好,与曾经的艰辛交织成明暗对照的画卷,久远的过去埋藏着源自生活本身的动人力量。

  作为乡土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遗产。不断传承的生活记忆确立了稳定的文化认同,一代又一代人延展的回忆里沉淀了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家园想象,超越地域和民族,以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投射在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强化了我们的文化归属感。王祥夫说,铁盒虽然精美但意义不大,最朴素的包装里浓缩了家的味道,文化保护不需要过度的商业参与,回归日常人伦,尊重自由人性,更能体现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

  《印象中秋》努力彰显出传统节日的审美价值。中秋赏月,古人赋诗或悲秋或思乡,这一日常生活审美无限接近天人合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时间的延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空间的拓展,“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是情感的深化。作家在月光下散步交谈,温暖的灯光下茶香四溢,这是文学对生命和历史的收藏,也是在时间的旅行中,慢慢沉淀出生活的味道、力量和感怀。

  书中关于生活记忆、成长记忆、时代记忆的回溯是具有反思价值的。马金莲写长到十八岁都没见过月饼;朱辉站在月光里慨叹人在宇宙中微如尘埃;肖江虹回忆爷爷的最后一个中秋,追忆他和奶奶打打闹闹的大半生;李浩写踩着历史深处的月色回家,一家人对大伯的深情企盼;弋舟坦白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而此后中秋月照亮的幽蓝色热土就是安放灵魂的故乡……这些叙事提供了更深远的精神维度和历史维度,带着对生活的沉思和对历史的追问,是与感官体验相契合的理性思辨,也是时间又一次贴近心灵的重新分配。

  作家从社会生活本身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传递给读者,个人的生命本源因而有了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坚实土壤。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心灵舒展和精神栖息之所。书页间,朗月清辉,团圆的中秋,香甜的月饼,都让我们沉浸其中,获得与他人心灵的共振,而隐藏在一块月饼背后的离别、相聚、成长和疼痛,跨越时空界限,在熙熙攘攘的他乡街头,让我们内心起伏热泪盈眶。

  《印象中秋》还特别聚焦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书中大部分篇目为随笔散记,也有小说或小说节选,最打动我们的是熟悉的日常和朴素的情感。作家专注于个人生活细节,或是大众熟悉的各种习俗。这些诉诸心灵的表达唤醒了简单、普通的日常,流动在其中的情感真挚、温热而厚重。关于节日的讲述深藏着对人的关怀,把平面的生活立体化,那些日常经验里包含着作家个人生命感怀,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消费社会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尺度。在回溯历史和过往的细腻体验中,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沉淀出更内在而恒久的光亮。

  乡土文化传统和乡村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荣枯有时,四季轮转,维持着既定的节奏。城市化的步伐使之发生新的变化,中秋月夜思乡成为一个特殊的时刻,也是共同的生命记忆。徐则臣写到儿子生病,同时听到老家的母亲打电话过来说祖母病重,那一刻的撕裂、痛苦和满心焦灼,或许很多异乡人有过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肖江虹书写爷爷和老友的最后相聚,月光如洗,人生无憾,真是又心酸又释然。身在异乡,老家在远方,亲人祖辈停留在原地,而自己只身远行。有些情感,人到中年时感触更深刻,远方是前行者的方向,老家是可以随时转身的慰藉,作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亲情正尾随着我们,默默陪伴。

  古往今来,写传统节日的文字很多,要想不落俗套、避免琐碎与感伤,取决于作家丰富、细腻的生活感受力和真切的情感深度。《印象中秋》力求实现物质性日常生活和精神性审美生活的融合。作家携带着深刻的记忆和深厚的情感,基于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强大的共情能力,从模糊的时间流变中,提取“中秋团圆”作为叙事的文化内核、心灵密码和精神象征,跨越时空诉说人世温情。这本书是作家和故乡、故土、故人的对话,也是对无数人的慰藉和爱的回响。

  (作者:张艳梅,系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文学 笔墨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