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制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程宦宁 余 晖
9月9日,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郊的黄河源社区,错落有致的居民楼映入眼帘,房屋建筑风格兼顾藏式传统和现代,外层有保温层加固。和煦阳光下,男女老少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坐在长凳上有说有笑。这里的1318户5376余人,都是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各乡镇移民搬迁过来的,曾经的牧民变居民,搬出了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
社区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为了迎中秋、庆国庆,大家已经提前“操练”起来了。来自曲麻莱县曲麻河乡的罗松才仁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他说:“我今年六十多了,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不,快到中秋、国庆了,大伙儿已经开始预热,欢快的锅庄人群里不仅有我们藏族居民,还有汉族、蒙古族的邻居,只要乐曲一响,大家保准都到位。”
“不仅迎节庆的时候,平日里社区组织的、群众自发的活动也经常在广场上演。搬迁以来,社区不仅配套了道路绿化、农贸市场、购物超市、幼儿园等基础设施,还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上下足功夫,真正给各族群众带来了快捷便利的生活。”黄河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南加说。
在黄河源社区,大多数居民都和罗松才仁一样,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他们放下手中的牧鞭,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在城市扎下根。
“以前除了放牧,基本上什么都不会,汉语也不好。自从搬迁到社区,我们不仅告别了以前简陋的居住条件,还能参加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我自己在社区开了牦牛绒加工店,开店之初,就有不少社区邻居来店里照顾生意,甚至有客人从市区专门过来买东西。”居民布洛成林脸上溢满笑容。
近几年,黄河源社区为各族群众开展舞蹈、挖掘机、中式烹饪、保安等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在掌握技术、实现就业的同时,相互交流,增进情感,互学互助。
“前不久,我们举办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手工制作聚民心’为主题的城乡劳动力农牧民短期技能(民族服装)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交流互动等方式为社区未就业劳动力培训民族服装制作,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南加介绍说。
作为社区的一员,汉族居民马义对布洛成林印象深刻。那是布洛成林开店不久,对民族手工艺品颇感兴趣的马义来到店里,当看到一个制作精美的牦牛绒背包时,他问到:“这个包看起来很漂亮,装啥比较合适?”结果,布洛成林用并不流畅的汉语词不达意地回答道:“这个一百五。”
回想起初次见面的情景,马义和布洛成林一起开心地笑了。“虽然他没听懂我的意思,但我还是买下了那个包。相识之后,我会经常去他店里转转,一来看看有啥新货品,二来也想多和他交流交流,让他除了只会讲价格以外,也能慢慢把东西给客人简单介绍一下。”马义说。
一来二去,马义成了布洛成林的话搭子,话题也从起初的店里商品聊到生活和家庭,几年下来,布洛成林的汉语说得越来越“溜”,生意也风生水起,而马义家里也渐渐多了牦牛、藏羊等装饰摆件。
今年是黄河源社区生态移民搬迁20周年,20年来,曲麻莱、格尔木两地党委、政府共管共建工作持续深化,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入,绘就出藏、汉、蒙古、回等多民族群众水乳交融和衷共济的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如今,黄河源社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搬迁群众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曲麻莱县驻格尔木党工委书记格力尖措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